第1章 哲學(1 / 1)

一、哲學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1.何為本源,第一性,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2.同一性,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三、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四、唯物主義的三種曆史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即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實物)例:水是萬物之源。形存則神存,形滅則神滅。氣者理之依也。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法:要聯係,發展,全麵的看問題)

3.馬克思主義哲學(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分唯物論,認識論,唯物辯證法)

曆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五)、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存在即是被感知

2.客觀唯心主義—客觀精神:例上帝,神。黑格爾“絕對精神”

——————唯物論——————

一、物質

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

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二、意識

意識的生理基礎—人腦

意識的本質—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應

意識的作用—能動作用(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

三、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1.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正確促進,錯誤阻礙)意識可以轉化為物質,但不能直接轉化

2.方法論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物質決定意識)

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認識論——————

一實踐

1.實踐的基本特征

客觀物質性

主觀能動性

社會曆史性

直接現實性

2.實踐的基本形式

生產實踐(人與自然)

社會實踐(人與人)

科學實驗(人探索世界)

二、認識

1.感性認識:表麵現象,外部聯係,初級階段(感覺知覺表象)

2理性認識:本質,全體,內部聯係(概念,判斷,推理)

三、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1.原理

(1)時間決定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時間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指導作用)

可科學的認識對實踐起促進作用,反之

方法論: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

————辯證法兩大特征————

一、聯係

1.聯係的的特征:普遍性(事物相互聯係不孤立),客觀性(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條件性,多樣性。

2.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1)整體居主導地位,統帥部分(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城)

(2)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木桶效應)

(3)整體是各個部分有機的結合,整體具有部分沒有的新功能

錯誤:整體的功能總是大於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則大於,反之)

二、發展

1.含義:發展是具有前進性,上升性的運動(發展不等於運動,運動有好壞之分)

2.發展的實質: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舊事物區別的根本標誌在於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3.方法論: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