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一)中國

1.孔子

(1)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是私學的創始人之一,創辦的私學在春秋時期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

(2)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在教育目的上,主張培養君子、賢人。

在人性論上,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觀點。在教育對象上,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

在教育內容上,提出“子以四教一一文、行、忠、信”,孔子認為德育居教育的首要地位。在教學原則上,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原則。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倡導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

(3)孔子還特別強調因材施教,通過“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談話法和“視其所以,觀其

所由,察其所安”的個別觀察法來了解學生,從而了解學生差異和特點。。朱熹總結\"因材施教\"

(4)在教學過程上,主張學思結合。

2.孟子

(1)孟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人們通常把子思和孟子視為一派,這就是著名的思孟學派。

(2))孟子子在政治上的主張是勸說統治者施行“仁政”。

(3)孟子主張“性善論”,並且孟子認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教育的作用在於把人天賦的善端加以保持、培養、擴充、發展。

(4)孟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這決定了他的教育內容是以倫理道德為主體。(5)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孟子在教學上提出了一係列觀點:“深造自得”,“盈科而後進”“教亦多術”等。(7)在學與思的關係上,過分誇大“思”的作用,提出了“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荀子

(1)主張“性惡論”,在中國開創了與教育“內省說”完全相反的“外鑠論”。(2)教育思想:

在教育目的上,荀子認為教育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儒”;在教育作用上,荀子認為教育能“化性起偽”;

在教育內容上,荀子主張學習“五經”,但以《禮》為重點;在學習過程上,荀子主張聞、見、知、行。

(3)在學與思的關係上,荀子特別重視“學”,提出了“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學也”。

(4)在先秦儒家諸子中,荀子最為提倡尊師,將教師視為治國之本。

4.墨子

(1)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以“兼愛、非攻”為核心,以“尚賢、節用”為基本點。

(2)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說明人性在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下會改變和形成。倡導實用主義,發現小孔成像原理

5.老子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棄聖絕智”“棄仁絕義”。(2)老子主張教循自然,一切應順應自然。

(3)根據道法自然的哲學老子在教育上主張無為而教,倡導自然教育思想、“絕學無憂”,認為沒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教育。

6.《學記》

(1)《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成書於戰國後期,一般認為是思孟學派所著。(2)《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的論著,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

(3)在教育製度方麵,以托古改製的方法提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學製係統,把大學教育定為“兩段、五級、九年”,這是古代年級製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