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大道輪回(1 / 2)

我想起了他們的姓氏,內心一震:“他是?”

“祖輩。”王翔說道。

藏經洞的發現者王圓籙,是個十分有爭議的人。

敦煌遺書大量流失海外,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王翔見我默不作聲,笑了笑,說道:“此時你在想什麼,我很清楚,我也不想替祖宗先人辯解,錯了就是錯了,不過,有些事,並非你想的那樣。”

“哦?”我抬起了頭。

“大家都知道王圓籙是名道士,其實早年間他在肅州邊防軍為卒,也是歸義軍的後人。”王翔緩緩說道。

我驚愕不已:“原來王圓籙也是歸義軍的後人啊。”

“當年,他第一次踏入藏經洞的時候,第一眼看見的,並不是堆疊的經卷,而是經卷前洪䛒的塑像和它麵前的香案。”

“香案?”自從探查藏經洞開始,我翻閱了大量有關藏經洞的書籍,所有的書隻提及了塑像,從沒說過有香案。

“香案上隻放了兩件東西,一個布包和一個棋盤。”

“於是他挪開塑像,搬走香案。布包你已經知道了,王圓籙還因為布包失竊而悔恨終生,所以,他才將棋盤妥善保管,傳了下來,棋盤裏夾著的,便是‘藏聖局’的棋譜。”

我想了想,問道:“王圓籙知道有第二個藏經洞?”

王翔點了點頭:“在斯坦因到來前,他其實仔細清點過經卷,大約5萬卷。而布包上明明寫著‘藏經十萬卷’,所以,他認為還有一處藏經洞,而香案之物,便是提示。”

“其實,藏經洞並非王圓籙發現。”王綺雯突然開口道,“而是另有其人。”

“誰?”我驚詫不已。

“楊河清。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很多史料都是一筆帶過,說他在莫高窟給王圓籙打下手。其實,他也是歸義軍的後人,留在莫高窟的目的,就是看守藏經洞!”王綺雯說道。

“那他這不是監守自盜嗎?”

我聽說過老楊的故事,說他有一天幹活,發現16窟洞壁的壁畫上有條裂紋,便用一根芨芨草試探著戳了幾下,卻沒有到頭,於是覺得裏麵別有洞天,便告訴了王圓籙。深夜,兩人掌燈破壁,打開了藏經洞,從此開啟了敦煌遺書流離失所的一生。

“他並不是無意發現,而是有意打開。”

王綺雯看著我瞠目結舌的樣子,繼續笑著說:“他奉命守護藏經洞,而命令中最重要的一條:如果預見經書有滅頂之災,可便宜行事,舍小保大,舍殘護全!”

我立刻聽明白了這道命令:“也就是說,第二個藏經洞才是真正的藏經洞!而被掠走殘卷的17窟,其實是故布的疑陣,關鍵時刻可以完全舍棄,用來掩護第二個藏經洞!”

王綺雯笑了:“你還挺聰明。”

“所以,當他們看到各國所謂的探險隊蜂擁而至,總有一天藏經洞會暴露,於是便主動開啟藏經洞,取走了香案上的重要線索嚴加保護。他們本以為,藏經洞內的殘卷隻要上繳朝廷就可以喚醒國人和清廷的重視,誰知……唉,經書被洗劫一空,掠奪者也沒再進一步,也算達到了這個疑陣初設時的目的。”王翔補充道。

“那雙生花月刀?”

“我們王家的先祖,就是乾隆的禦前侍衛。王圓籙臨終時,雖知自己是依令行事,但也深知罪孽深重,香案上的包裹雖丟,便把壁畫殘片、草圖、粉本的模樣詳細記錄了下來,和棋譜、雙刀一起傳於後人,並命令後人必須舍命保護第二個藏經洞。為了避開兄妹互刺的凶兆,便將雙刀男女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