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麵臨的問題可能和那拾自己一樣,還不完的債的恐懼感,多年努力發現一朝回到解放前甚至更糟糕的無力感,對親情和安寧生活的渴望,這些情感不停的矛盾與拉扯。對於X來說,她的成長可能是徹底明晰什麼是親情,怎麼安寧的生活,如何看待債務問題。
分析完這些以後,那拾感覺這些困擾了自己幾個月的困惑,似乎也不算什麼事兒。當然,為了戲劇性和真實性,那拾又收集了一些素材填充到故事裏。
按照寫作指導書來說,在寫完五句式段落之後,該填充主要人物以完整故事情節了。那麼正好,那拾可以通過寫這個來分析一下與自己有關的人。至於說後麵的故事發展,就不在這本書裏展開描述了。
有道是“雷打真孝子,財發狠人心,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又有古諺雲:“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在工作中受氣的那拾的男朋友雲開,也在工作中頻頻受氣。雲開建議:“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要不我們一起看曾國藩傳吧。”
那拾不以為意,她不了解曾國藩,雖然她購買過曾國藩家書,但也隻是大學時隨便翻了翻,這東西和傅雷家書一樣,隻是存在,但沒興趣。
那拾有一個朋友也很推崇曾國藩,曾經給那拾推薦過一本書叫《曾國藩:又笨又慢平天下》。為了和朋友有共同語言,那拾也啃了一下這本書,但那時候的那拾,心高氣傲,覺得自己是要改變世界的人,如曾國藩這樣慢吞吞的人,實在不是她所喜歡的菜。
但或許是環境變了,這些年裏經曆了更多的事情,那拾的性格完完全全的被改變了,讀曾國藩傳,竟也有了別樣的樂趣。就書中所言,曾國藩可是一個射手座,在年輕的時候也。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喜歡玩,他有很多的缺點,那拾自己也有!
雖然大家談起曾國藩,優先給其定義為笨,但那拾覺得,這恐怕隻是一種錯覺,也是曾國藩的自謙。在古代那種教育壟斷的情況下,曾國藩隻讀四書五經,也隻有四書五經,家中祖輩不曾出過一個官身,受自己的祖父啟蒙,且是呆滯錯誤的啟蒙方式,在這種環境下,曾國藩都能打破囹圄,在28虛歲時就考中進士(那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三十八歲),這樣的人,他天資愚笨嗎?不太可能吧。
大眾意義上認為他天資愚笨,大多是因為他秀才考了七次,屢次不中。但這一獨特的背景,也造就了他的“聖德”。正是因為屢次不中,才讓他有了自己很笨的“錯誤認知”,才有了“尚拙”的人生哲學。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倘若一個人先感受到了至巧的妙處,又怎能踏實去挖掘至拙的必要性呢?因此有時候不是感謝苦難,而是苦難是造就人性格必不可少的一環。正如故事裏苦難存在的必要性一樣,現實中的苦難,也會改變人。有時候,苦難將人改造成了主角,有時候,苦難又將人改造成了別人故事裏的反派。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