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在社會群體和組織中實現和創造自我,而群體生活的第一要義便是溝通交流。著名成功學家戴爾 •卡耐基曾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 15%取決於專業知識和技術,而其餘 85%則取決於說話藝術。”話語是思想的外殼,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任何專業知識的發揮都需要靠說話的藝術來
實現,任何人際關係的處理都需要靠聊天的技巧來協調。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自我推薦、介紹產品、主持會議、商務談判、交流經驗、鼓勵員 工、化解矛盾、探討學問、接洽事務、交換信息、傳授技藝,還有交際應酬、傳遞情感和娛樂消遣都離不開語言交流。聊天情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
說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征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一人的心靈。人心的交流,可以讓陌生人變成知己,長期形成的隔閡可以自動消除,甚至可以讓人叱吒風雲,一句話抵得上千軍萬馬,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一個人的聊天水平即說話
表現能力不高,就不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不能很好地駕馭各種事情和各種情況下的人際關係。因此,會不會聊天就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檢驗一個人是否有能力,以及這種能力能否發揮出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是否具備高情商聊天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與別人愉快相處,必須培養自己的高情商聊天能力,隻有這樣才能打開人 與人之間溝通的大門,彼此的心靈才能碰撞產生共鳴。社會需要溝通、交流,而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徑就是聊天。
生活中,愉快聊天給子的力量,能使我們在與人談判、安慰親朋、戀愛道歉、應對上司等各個方麵都如魚得水,達成我們希望的結果。
從而在激烈的社交競爭中拔得頭籌,在事業的征途上“風調雨順 。”
衡量一個人說話分寸的試金石就是場合。就像一個正常的人
發現自己在眾人麵前褲子拉鏈開了,就會潛意識地背過身去把拉鏈拉上一樣。如果不注意把握場合的分寸,圖自己的一時之快,結果就會出醜。
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看自己的身份、不看場合,怎麼想就怎麼說,確實是符合實情了,但留給人的印象是什麼呢?腦子有問題。因此,不同的場合,要說不同的話。
在《莊子》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天,吳王率人登狙山。一群猴子見到人來,紛紛逃進荊棘叢中。隻有一隻猴子,在吳王麵前賣弄乖巧。吳王用箭射它,它反而撥弄箭頭,更加肆無忌憚。於是吳王命手下人一齊放箭,把猴子射死了。這隻不分場合的猴子因為隨意賣弄才會命喪黃泉。
這則寓言稿 訴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說話都要分清場合,不要死心眼兒、 哪壺不開提哪壺,否則怎麼得罪人的你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