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後記(1 / 1)

上大學的時候,我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講的是一個中學少年,因為跟家人起了爭執,跳樓將一個3歲小孩砸死了,自己反倒沒死,成了植物人。

被砸死孩子的母親憤怒之下,跑去醫院捅死了這個少年,自己也被判了死刑,而那個少年的母親,也因絕望而自殺。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深的震撼,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

新聞裏麵的每個人似乎都沒錯,但又如此的痛苦。

我想,即使那個少年僥幸活了下來,他能麵對這樣的現實嗎?

於是我構思了這樣一個故事,被砸死孩子的母親為了複仇,以愛的名義,接近這位已經成年的少年,並讓這個沒有任何求生意誌的男孩,愛上了這個世界。

她原本是要在男孩最想活下去的時候,索走他的性命。

在她看來,殺死一個渴望活下去的人,才是最有力的報複。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這位母親的仇恨也因此瓦解了,感受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快樂。失去女兒的痛楚和無盡的仇恨,幾乎吞噬了她全部的生命,這些年她並沒有真正活著。

恰恰是在救贖少年,激發他求生欲時,那些虛情假意演成了真,她的生命複蘇過來。

一方麵,她非常抗拒自己的母性身份的這種“背叛”,另一方麵,她又非常熱切地渴求回到原本“女性”的身份中。這讓她處在極度矛盾的痛苦中。

當我跟幾個女性朋友談到這個故事時,已經成為母親的朋友表示,很難接受跟害死自己女兒的人談戀愛,即使是為了複仇。

這也是我塑造這個角色身上最大的矛盾點,即本性跟世俗的抗爭。

往更深層麵思考,我們會發現,人們對女性的期望往往是母親>妻子>女人。

母性就像是一座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的圍牆,當一個女性成為母親後,不管是她本人還是世俗的期待,都會令她們很自然地拋棄女性這個身份。

“母親”這個詞意味著絕對的聖潔、偉大,剛強,不容許有任何“性”的玷汙,不允許出現任何的脆弱。也不允許,有不夠愛孩子的母親存在。

成為母親,意味著一個女人的女性需求從此隻能被母性需求所掩蓋,她會變成一位媽媽,而不是一位女性。失去孩子的母親,依舊是母親,隻能依靠仇恨和思念活下去。

但這個社會不會要求任何一位男性因為成為父親,而放棄做自己,譬如某些男人在妻子孕期時出軌,聲稱這是非常正常的事,因為“男性本能大於一切。”

當同樣的本能出現在一位母親身上,就會變得很奇怪。譬如小說裏麵的另一個母親,也就是跳樓少年的媽媽,表麵看她為了保護孩子,簡直不擇手段。但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的。

作為一名同妻,她將孩子當成了向丈夫索求愛的工具,當她發現丈夫喜歡男人的時候,孩子又成了她報複丈夫的武器,她以為她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殊不知正是她和丈夫,將少年逼上了絕路。

也許隻有兩種瘋狂的母愛對決時,她們才能真正認清自己。

我要寫的,就是一位母親在複仇的過程中,逐漸找回自己,成長為女性的故事。

9月25號開始構思動筆,到今天終於完結,也曾動搖否定過自己無數次。

但還好,堅持下來了。

非常感謝我的編輯吱吱老師對我的肯定,讓這部作品能順利簽約。

非常感謝我的好朋友阿措,對我的無腦吹捧、肯定和建議。

如果沒有這兩個人,就沒有這部小說。

為了表達我的愛意,我將好友阿措、趙雲兩人的名字給了小說的男女主角。謝謝你們。

《好好活著》,是我對你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