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的步兵團標準配置是三門火炮,而且都是三磅炮,這些火炮的配置主要是為了驅散對方的弓箭手,和在某些情況下提供火力支援。
目前這四個步兵團一共也就是十二門炮,可對麵的明軍火炮不管是數量還是口徑都是遠遠勝過了華州軍,這也算是自從開戰以來,破天荒的第一次,華州步兵團完全沒有想到對方的火力配置會這麼強。
按照原來明軍的樣子,這一萬兵最多也就是多些火銃,火箭之類粗製濫造的火器,對峙的時候,這十二門標配火炮足夠起到殺傷,卻沒有想到對方有這麼強的火力。
威武大營的明軍指揮官也不是傻子,雙方相持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就看出來自己這邊的優勢所在,當即命令向前壓去,這詞的前壓很有章法,士兵們拆除了前麵的拒馬和鹿角,然後當中火炮,兩側前排的火銃和長弓隊列,也是慢慢的向前。
火炮行進的速度最慢,就用火炮的作為整個隊伍的基準線,所有人不得擅自前進,按照兵書上的講究,嚴格執行。
從宋朝時候,練兵用兵就極為的講究行進中的隊列,因為這是最容易造成混亂和潰散的情況。有兵書和卷冊單獨的提到,向前慢走十步就要停下來整隊,對齊排列,重新校正,然後繼續上前,這是萬全之策。
威武大營的各級軍官都是嚴格的遵守這一點,火炮沒有像是華州一樣的炮車鐵輪,推動起來很是緩慢,不過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麵保證了行進速度不至於讓隊伍混亂,整個的對方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陣型向前。
華州軍的將官看到對方的前進壓迫,隊形還是保持著完備,感覺到十分的棘手,對方的佛郎機火銃和火炮在射程上並不比本方差,而且在雙方對峙的正麵,火器的數量也不落於下風,這樣的戰鬥打響。
步兵團的戰士必然會有很大的殺傷,對方的炮火優勢在對射的時候會最大的發揮出來,那樣的傷亡就慘重了,還有一個問題,長弓雖然在火銃麵前不值一提,但是在這樣的戰場環境之中,如果說在火銃發射的間隙,突然一陣弓箭,這可真是要命的事情,因為遠程火力的優勢,華州兵火銃手不披甲,長矛手披輕甲,對於弓箭的根本沒有防護。
這麼說起來,好像是眼前的局麵除了退,再沒有什麼辦法,要是退卻,回去之後必然是重罪,這是兩軍對峙以來,第一次的大規模戰鬥,從前都是千人以下的互相爭鬥,首戰對於軍心士氣的影響極大,不光是威武大營的給這支先鋒配備精良充足的武器,華州軍也是特地調來了四個步兵團。
要知道,按照華州都督府的核算,對於明軍的戰鬥力和華州軍的戰鬥力,是三個華州步兵團,算輜重後勤一共五千四百人,可以對明軍一萬兵,這次也派出了四個步兵團,足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