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乃是長江的一段,遙山疊翠,遠水澄清。

下遊便是著名的三峽,“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更是憑借著雨後天晴多彩虹的景色成為著名旅遊勝地。

當地為了增加遊客量,促進經濟發展,更是不惜耗費人力財力開鑿出一個人工湖——觀虹湖,在湖中建造了一係列古香古色的建築。

一位船家披著蓑衣,正收起船筏。

隻見峽中輕舒漫卷的雲霧,飄蕩於江麵,繚繞於山間,讓人不由想起唐代詩人元稹那句“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名句來。

但船家並無好心情去看這般美景,“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初春正是漲潮的季節,遊客並不會多,陰雨連綿更表示他這半個月都無法開工。

其他的工友都離開了,隻剩他將所有的船筏都拴緊,防止被急流衝走。

江峽中的風凜冽張狂,挾著霧氣更是讓寒意撲麵而來。船家打了個寒顫,伸手裹緊了肩上的蓑衣。

“船家,能不能載我渡江?”一個青年男子的聲音冷不丁地響起。

船家頭也不回,勸道:“還是快快回去吧,漲潮後被困可是想搭船也沒有了。”

青年拿出幾張鈔票遞向船家,“就半個小時,再將我帶回,拜托了。”

“這……”

船家還是抵不住金錢的誘惑,帶著青年去往湖中央。

這個青年背後有一個黑色的包裹,看輪廓像是一架古琴。

右手撐著一把大傘,穿著簡單,掩不住的貴氣。

以往也有遊客會穿著華麗的漢服扮成王公貴族來此地拍照,周遭卻是一股現代感,有貌無質,十分廉價。

船靠岸,望著青年離去的背影,雖然隻是一身簡單的現代裝,船家卻覺得他比那些穿著漢服來這擺拍的人更有古意,活像古畫中走出來的。

應真是來應他同胞哥哥的約定的,約好了在這兒見麵,到時將他送給自己的古琴還回。

這把琴名叫海月清輝,已經伴隨了他整整十三年,是他與科學為伴的歲月裏唯一的慰藉。

應真知道哥哥不會接受他將琴還回,答應見麵也隻是想他了吧。

他剛生下來不久他父母就離異了,離異後,哥哥跟著父親,自己跟著母親。

可能他們兄弟二人都隨父親吧,都對人文科學有著特殊的執著,有從政的想法,但是很可惜,母親非要求自己能繼承她的衣缽去學習自然科學,做一個科學家。

母親對於父親的感情很複雜,而這種情感最終投射在應真身上。

後果就是這種感情無時無刻不緊絞著他的精神,母親將占有欲滲透在他生活、學習的方方麵麵。

母親親自教授他知識,從啟蒙到入門,一步步將他培養成世界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哥哥也在父親的培養下成為了現在炙手可熱的政壇新秀。

其實他並不討厭學習科學,但他討厭強迫,討厭被動接受。

他並非是逆來順受的性格,相反,他抗爭過,隻是母親總能將他“勸”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