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曆四十年,曜日人口已達一百億,不得不開始殖民工程,開始向太空發展,所幸帝國的殖民技術足夠成熟,且隻是在本星係內殖民。
星曆一百三十年,航天技術經過帝國三千多位科學家以及動力學家等沒日沒夜的努力,耗費了大量資源之後,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經過多次測試後,帝國正式開始建造標準型太空港,頓時無數的資源被開采,一整顆資源星的近乎百分之三十的資源都傾謝到了建造星港上麵。
星曆一百七十年,第一座星港完成了建造,這座星港的長度達到了四千多公裏。
站在泰拉星的地麵上抬頭就能看到這個橫跨半個天際的太空建築,讓看見它的人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種渺小的感覺。
星港建成之後帝國就開始建造第一代星空驅逐艦。
夢魘驅逐艦:長度452米,寬38米,單位級別:驅逐艦,安裝引擎:衝壓型噴氣引擎,速度18000公裏每秒,武器裝載:激光炮四門,等離子炮兩門。
曆時七十年,共擁有驅逐艦720艘,並開始研究製造巡洋艦。
侵略者級巡洋艦:單位級別:巡洋艦,安裝的引擎:衝壓型噴氣引擎,速度58000公裏每秒,擁有能量護盾,載人量1000人,長1342米,寬152米,武器裝載:激光炮6門,光子炮一門。
卡拉狄伽型戰列艦:
單位級別:戰列艦
安裝的引擎:核動力引擎
大小:長7200米,寬2480米
速度:220000公裏每秒
擁有能量護盾
載人量:5000人
搭載武器:離子炮十門,光子炮八門。
直至第二百八十年,共有驅逐艦一千三百艘,巡洋艦五百艘,戰列艦二十二艘。
在完成對本星係的絕對主權統治之後,因為宇宙尺度上的通訊苦難,延遲等問題,超星係通訊開始被帝國研究院重點研究。
而近在眼前的量子通訊技術則被研究院列為重點目標。
帝國的量子通訊技術是一種利用量子力學原理來實現超星係信息傳輸的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糾纏態來傳遞信息,信息傳輸過程不會被竊聽或幹擾,從而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
量子通訊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首先,需要製備量子糾纏態。量子糾纏態是量子力學中的一種特殊狀態,它描述了兩個或多個量子係統之間的關聯性。
在製備量子糾纏態時,需要將量子係統分開,並分別對它們進行操作,以保證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其次,需要進行量子編碼。
量子編碼是將信息編碼到量子態中的過程。在量子編碼中,可以使用量子糾錯碼等技術來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最後,需要進行量子傳輸。
相比於傳統的電波通訊技術,量子通訊技術具有以下優勢,量子通訊可以實現超遠距離的通訊,不受光速限製,從而可以實現星係之間的通訊。
由於帝國本來就摸到了門檻,再加上有著合宸的藍圖輔助,沒過多久,量子通訊技術就開始裝載至戰艦上進行試航之後,正式裝載至曜日服役的戰艦上。
而此時曜日的足跡已全麵覆蓋所在星係,並將其命名為始源星係。
星曆三百二十年,正式開始製造戰列艦以及航母。
神聖之星型航母:
大小:長二十公裏,寬五公裏
安裝引擎:希格斯離子加速引擎
速度:150000公裏每秒
配有高級能量護盾
載人量:100000
可裝載兩百艘驅逐艦
搭載武器:中子炮七十門,反物質炮三十門。可進行空間躍遷。
星曆四百三十年,曜日的第一支主力艦隊正式成立。
該艦隊由五艘神聖之星航母為主艦,四百艘卡拉狄伽型戰列艦防護左右,兩千艘巡洋艦護衛在戰列艦左右,五千艘驅逐艦護衛在巡洋艦左右成型。
星曆四百九十年,曜日的主力艦隊正式組建完畢。
星曆五百九十二年,曜日第二支主力艦隊正式組建完畢。
在帝國的第一個千年結束後,曜日的第三支主力艦隊正式組建完畢。
之後曜日並沒有繼續耗費大量資源組建艦隊,因為此時的帝國已經足夠龐大了,現有的武裝力量足矣保障任何來自外部以及內部的威脅,且沒有出現能夠威脅帝國的勢力,所以轉而發展更高的科技。
並開始向周邊星係進行殖民統治龐大的艦隊陸續躍遷至周邊早已偵查好的無人星係。
星曆九百九十九年,曜日的第二主力艦隊正式躍遷至邊疆星域,並且開始全麵探索擴張,向著更遠處的星域進行殖民探索運動。
除了這些基礎發展外,帝國對於反物質的高階研究運用也從未停止過,畢竟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每天所消耗的能量已經是一個無法想象的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