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年的12月,北京剛降了一場大雪,但行走在大街上,卻不見那一片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風情,從北邊卷來的塵土,城市裏的工廠煙囪,以及市民燃煤後留下的煙灰,把樹枝上的積雪,都映得灰蒙蒙的,仿佛一幅老照片。
紅星軋鋼廠門口,一個二十多歲,身高一米八,身材魁梧,劍眉朗目,相貌堂堂的青年從三輪車上走了下來,脫下了皮手套,從口袋裏摸出幾張零錢,從裏麵摸出三角錢,遞給了司機。看在冬天的份上,他多給了馬車夫一角錢。
(現在是一種新的人類紙幣,麵額非常大,每一張紙幣都相當於一塊一塊的紙幣,為了方便讀者們的閱讀,這本書是按照二次發行的。)
對著不斷鞠躬道謝的司機揮揮手,他從三輪車上接過背包,拎起自己的皮箱,看到了紅星軋鋼廠四個字的長長的招牌,邁步朝廠房的正門走去。
那年輕人名叫武斌文,是五年前來到這裏的,因為玩了點小手段,結果被派去當了兵,直到去年受傷退伍,重新回到了首都。
紅星軋鋼廠,在開國之前,就已經是京城最大的一家,當年被日本侵占的時候,工廠裏的職工就超過了千人。1945年,隨著官府將它充作了敵人的財產,被官員們轉手賣掉,變成了一家官員和商人們的合資公司,名字就叫石井山軋鋼廠。
開國後,新政府接管了政府的官僚資金,成了這家鋼鐵廠的最大股東,其他的都是曾經幫助抗日的人,還有一個叫婁振山的私人投資者,人稱“婁半城”。
之後的三年裏,新政府把敵人繳獲的部分財產,連同政府官員名下的鋼鐵廠、鋼鐵廠和幾十家私營鋼廠,都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擁有3000多名工人的紅星軋鋼廠。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實行公私合營,但新政府也不會允許自己的企業被私有企業壟斷,所以這些企業都是通過合資的方式進行的,婁振山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經成為了這家工廠的股東。
盡管婁老大在操作上仍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工廠的主管人員,卻是由正府派往紅星廠的書計、廠長及部分行政人員擔任。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二兩輪大裁減中,許多轉業幹部、士兵也被安置到紅星軋鋼廠工作。
武斌文走到紅星軋鋼廠門口時,一位保安拿著槍站在門口,看到武斌文沒有穿工作服,就叫住了他,“這位先生,你是來上班的,還是來這裏找人的?”
這個時代,廠子裏的保安大部分都是軍人出身,保安看到武斌文,就知道他是個軍人,他戴著一頂帶邊的帽子,身上穿著一件黃色的五零式軍服,肩膀上掛著幾個扣子,但上麵並沒有“八一”兩個字,而是五顆星星。
他穿著一條淡黃色的褲子,腳下踩著一雙棕色的軍用靴子,手上還帶著一副美軍空軍的拳套,顯然是一名軍人,所以對武斌文的態度很是恭敬。
因為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是長期合作的關係,中央決定將他們的軍銜統一起來,這也是為什麼1953年的時候,新一批的軍裝上,都有了袖章。但最後,誌願軍在1955年和華夏軍隊同時進行了授銜儀式,隻有極少數的幾個國家的代表獲得了軍銜。
武斌文朝他微微頷首,“您好,我來紅星軋鋼廠報道,請問有什麼事嗎?”
那執勤的門衛連忙把手中的步槍扛在肩膀上,然後用兩隻手從吳斌文手中拿起一根煙,“多謝了,但要進去還是要到門衛處登記。”
武斌文朝他微微一點頭,轉身進了門口的小辦公室。
進了門,左邊有兩個房間,前麵的房間寫著“門衛室”,後麵的房間寫著“門衛室”,估計是保安和巡邏的人在這裏休息。
推開辦公室的大門,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正端坐在那裏,腰杆挺得很直,右手少了三根手指,武斌文一眼就能看出,這人應該是退伍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