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走?”李賢商輅等內閣重臣,都已經站在門口等待著朱見深先離開呢。
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懷恩的通知。
其他包廂的賓客,也幾乎在同一時間聽到了消息。
從包廂門口探出頭來,想看看李賢為首的內閣,和孫家這樣的巨擘有沒有其他反應。
若是朝堂上的這兩大勢力有做表率,那他們自然要考慮該不該跟風。
可惜,李賢聽後隻是默默點頭,接受了留下吃飯的命令。
“哼,這個萬通,不知道打算搞 什麼鬼!”商輅有些不滿的說道。
就在剛才的拍賣會上,內閣這個包廂的手筆都不大。
人均就花了一二百兩,甚至有人從頭到尾沒參與過競拍。
倒不是他們囊中羞澀,隻是不想給萬通送錢罷了。
之前張懋的集資入股,文官們參與的本來就不多,到了內閣這邊更是一個都沒有大額入股。
最多算是看在瑛國公這公爵的麵子上,施舍了五十一百的。
所以現在看著萬通賺錢,簡直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偏偏現在想要加大投入,可又拉不下來臉麵。
弄得跟萬通和張懋關係比較僵。
而且前不久的馬車,又從他們這裏賺了大頭。
讓他們既氣憤又無奈,不得不說這種看不上又幹不掉的感覺,簡直糟透了。
“既來之則安之,陛下都發話了,那就嚐一下吧!”李賢歎了口氣,暗自揣測著對方這麼做的目的。
……
樓下的勳貴和官員,聽到不讓走還要被迫和這麼多人一起用餐,也是滿腹牢騷。
大明朝跟後麵的滿清不一樣,朱棣之後文官就已經不太害怕皇帝了。
到了土木堡之變後文官的勢力急劇膨脹,很多時候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內閣都可以不予理睬了。
更沒有清政府那般,皇帝對唯唯諾諾的漢臣想殺就殺的權利。
也從來沒有好大喜功的皇帝,聚集全國老叟大擺宴席,勞民傷財不說,還害人性命……
不過明朝是有宮廷宴席的習慣,一般是元旦冬至這樣的節日搞一搞。
這樣的節日為大宴席,在京的文武百官可以參加。朱棣時期最多的時候擺了1200多桌。
但不是每年都搞,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會根據財政情況進行縮減。
而且擺起來雖然多,但菜品卻會根據官員品階進行分級。
宴桌分為上桌、上中桌、中桌、下桌四等。
除了大宴會之外,還有平時的中級宴會和常宴的區別。
中宴規格略低於大宴,它包括中宮壽旦宴、東宮千秋節宴和四夷貢使上、下馬宴。
常宴則有祭祀宴、節令宴、對文武百官的恩賜宴,以及朝覲與巡狩賜宴四種。
但為何官員們對於被留下來吃飯,滿腹牢騷。
其實很好理解,這便是明朝宮廷宴席的味道,一言難盡。
相比在吃喝上下過功夫的滿清皇帝,弄出了禦膳房這樣的專職廚房。
明朝在老朱建國之後,皇帝們對吃的東西就沒多少講究。
而且現在的菜係壓根也沒有多少調料,品類比較單一。
吃喝全部都由光祿寺統一負責,壓根沒有禦廚一說。
以至於到了明朝後期,皇帝實在忍受不了宮裏那難吃的飯菜,讓東廠太監單開小灶給解決夥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