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之後,人便有了智慧,你就會對之前的認知產生許多的看法和觀點。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很聰明,但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慧的人一定是一個謙卑的人。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的大門。聰明是自身具備的能力,但智慧是應對世事的境界。聰明的人不一定智慧,但智慧的人大都聰明。
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但結果卻是被斬首處死,而擁有智慧的司馬懿則最終統一了三國。這就是聰明與智慧的區別。
何為道理?
道理就是指事物的規律、本質等,它是智慧的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的總結,讓我們學習,以便於更好的生存。
眾多道理中必須要知道的就是晏殊的安身立命十六字,讓你一生受用。分別是藏鋒、隱智、戒欲、省身、求實、慎語、節情、向善。
藏鋒無敵,人的腳為什麼比臉和手都白呢,因為它老藏著。人生在世鋒芒太露易招折損,何謂鋒?鋒尤如刀刃針尖可傷己。所以要適當地隱藏自己的鋒芒,在逆境時保身,在順境時不樹敵,才為長久之道。隱藏自己的鋒芒,韜光養晦,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隱智保身,正可謂大智若愚,聰明才智用在恰當的地方會讓自己發光,讓別人受益。但是不恰當時機去賣弄聰明會招來禍端,三國時魏的楊修就是一個例子。
戒欲無縛,人為俗世之物,有各種欲望需求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過度追求物質和貪欲,不僅徒增煩惱,還會致禍。
省身自知,省身可以讓人更清醒,讓人真正了解自己,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和自身匹配適當之事,既不自高自大,又不妄自菲薄。
求實無虛,求實讓人活得更真實。現在社會有些人是活給別人看的,做事也是做給別人看的,而且浮誇虛假盛行,但是有句話叫\"大海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隻有真實地做事做人才能長久。
慎語無禍,慎言就是要明白禍從口出的道理,也要明白好的語言讓人如沐春風,惡語卻如殺人刀劍,所謂造口業就是言語失當所致。說話時要謹慎,深思熟慮後,在合適的場合,對合適的人說合適的話。
節情少悲,人要控製把握好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一個人情感上有分寸懂克製,情緒上穩定平和,才能做到正身立命,也才能讓自己活得更開心。
向善正身,向善這句告訴我們人要保持善良本性。善念、善行方有善果,正可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在利他的過程中,反過來就是助己,所以善可以解大厄。
人需要知道的道理很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寫完的,這就需要你不斷學習和思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學識,讓自己成為一個智慧的人。
如何學習呢?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如發現他的缺點則引以為戒並加以改正。
這說明生活中並不缺少我們學習的事情和道理,關鍵是在我們能否有一雙慧眼。學習道理最快的方法就是讀書,但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書的內容,一定要讀有內涵、有營養的書,如《蘇格拉底的申辯》、《道德經》、《大學》……相信你開悟後看這類書,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