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通關文 序(1 / 1)

《通關文》是清代道教的著作。劉一明著。關為關口、關卡之意,言人生有如許 “要命關口,阻路大魔”,須關關打通,方可精進於大道,故名 “通關”。收入 《道書十二種》。劉一明(1734—1821)號悟元子,又號素樸散人,被褐散人,後人稱之悟元老人。山西曲沃 (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為全真龍門派第11代道士,一生主要在甘肅榆中棲雲山、興隆山著述傳教。著述甚豐,在世時即已陸續刊印傳世。

該書正文50篇,即50關,皆議論文,末為七言《絕言歌》,自述求道著述經過,總約4萬字。有秦維岩後跋。50關為色欲、恩愛、榮貴、財利、窮困、色身、傲氣、嫉妒、暴躁、口舌、瞋恨、人我、冷熱、懶惰、才智、任性、患難、詭詐、猜議、懸虛、妄想、生死、自滿、畏難、輕慢、懦弱、不久、暴棄、累債、高大、妝飾、假知、陰惡、貪酒、怕苦、不信、無主、速效、粗心、虛度、退誌、誇揚、幻景、恥辱、因果、書魔、著空、執相、閨丹、爐火。凡此50關,將教義、戒規、修養貫穿起來,每 “關”前皆引道書或道教祖師語或佛經儒書為綱要。此書講宗教戒規,也采取說理議論的方式,這是它不同於別本道書條列戒律之處。縱然時過數百年,再回首書中內容,也依舊覺得即使如今我們的社會在物理層麵上的進步何等迅疾,但自古人心的詬病卻如此相近。

正文序:

修真大道,竊陰陽,奪造化,了性命,脫生死,為超凡入聖,成仙作祖之大事,非塵世一切草霜水泡,忽有忽無,虛而不實之小事可比。奈何天下道人管窺蠡測,以大事為小事,以小事為大事,重其假而輕其真。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所以古人謂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吾曰:今人學道者如牛毛,聞道者如麟角。何言之?古人聞道者多,而成道者少;今人學道者多,而聞道者少。今人學道之數,倍於古人學道之數;今人聞道之數,少於古人成道之數。以致今人學道者如牛毛,而聞道者如麟角矣。原其故,皆因學人一身偏病,滿腔邪氣,所以感不動師友。以故空過歲月,枉勞跋涉耳。餘自得龕穀、仙留之旨,不敢自私,大公為懷,因將所得於師者,盡發泄於闡真、會要、直指、會心、原旨、指南、悟道、破疑等書之內,以結知音,吾願足矣。然猶恐學者舍近求遠,不知先盡自己之事,而即妄想他人之事,因著通關文一書,為學者助一炬之明。先學個無病好人,自卑登高,由近達遠,庶乎明師得遇,良友得逢,大道可聞。書內節目雖小,關事甚大,言辭雖鄙,益人甚多。雖曰通關,而性命修持之功,亦由此進步,見者甚勿以小節鄙言而棄之。若是上智高明之士,原自大路開通,一遇明師,不難得真,通關之功,無所用之也。

時嘉慶十七年歲次壬申冬至日

素樸散人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