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方有了,你再去增加一些東西上去。比如說我們臉上青春痘很多。
桂枝 湯可以到臉上去,痘子跟葛根沒有關係,葛根是去風痺,葛根可以去膿。
中醫來 說,化膿的話一定有濕跟有熱,那你不能說隻去熱不能去濕,所以中醫在治療炎 症的時候除了去熱,還會去濕,所以中藥很多去濕的藥,合並在一起就可以把炎 症去掉。
去熱,比如說黃連,去濕比如白術,藥性你也可以看到。
比如說中藥行裏, 藥粉過一下就硬塊,本來是粉,結果蓋子沒有拴緊,隔兩天一看硬邦邦的一塊兒, 那個藥把空氣裏濕吸收起來,整個硬起來,去濕的藥都有這個性。
第十八條。
原文: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用前法;若不上衝者, 不可與之。
這是什麼意思?這裏麵有一個經方的大原則在裏麵:有表症及裏症時,應先 解表再攻裏。
經方的力量比較強,比較峻,張仲景的意思要速效,當場就要讓他 好,所以一定要有些大原則。當病人有辨證的時候,表症就是傷風感冒,脈是浮 的,不管是太陽中風傷寒,同時他有裏症,什麼叫裏症,比如說便秘。
他有便秘 同時又太陽中風傷寒,大原則是應該先解表,再攻裏。這是原則,也就是說你先 去把汗發掉,再去攻裏下。
但是原則歸原則,有例外。
你如果是這個人一個禮拜 沒有大便了,你還在發表,再攻裏。
一個禮拜沒大便了,攻表跟攻裏的藥要同時 開在一起。
有的醫生不知道,病人有太陽症表症在,結果他攻下,一攻下了以後,有逆 症如果攻下了以後,不該攻下你攻下,因為病人有表症,這個時候怎麼處理,後 麵有處理的方式。
第十八條就是,攻下了以後,結果氣往上衝,感覺氣還是往回流,代表說表 症還在那邊,你還是可以繼續用桂枝湯。
代表說攻下了,雖然你的動作是錯了, 但是並沒有把病情變壞,還是可以使用桂枝湯,有氣上衝的,原因是什麼?
人體 是個圓形,比如說腸胃裏麵有食物在裏麵,本來我們應該要發表,結果你攻下, 一攻下食物往下走,力量是向下的,皮表上的邪會內陷下來。
內陷下來,可是它 攻下力量並不是很強,內陷下來我們又把它推出去,它還是在表症上,一推出去 病人會感覺氣往上衝,氣往上衝代表你攻下並沒有讓病壞事,所以還是可以繼續 用。
如果並沒有上衝,就不可以再用桂枝湯發表,就要看當時發展到什麼狀況, 來決定怎麼使用,用什麼處方。
後麵會有很多條辨,我們如果誤診了如何去彌補。
第十九條。
原文: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也。
視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經方在治病的時候有三個大原則,叫汗、吐、下。
汗法當病在表的時候我們 使用汗法。
比如說惡風,惡寒,脈浮,發燒,這種都是病在表,就是病在皮膚表 麵上麵,我們用汗法。
吐法,病在上膈,比如說食物吃壞,或者是肺裏麵痰很多, 或者是胸腔裏麵,鼻粘膜很多,我們要把它清掉,要用吐法。
下發,就是堵在下 焦,比如說我們用承氣湯攻它。
這是治症一般的原則。
那你都用了以後,病人還是有問題,“此為壞病”,是說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裏麵有別的問題在裏麵。
桂枝不中與也”這個時候我們要看他的症狀來治。
傷寒講的是六經辨症,介紹完以後要介紹金匱。金匱是雜病,什麼病都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傷寒論的原則,介紹金匱的時候就很簡單了。
中醫是不管裏麵是什麼病,當我們看到病人有太陽症的時候,處方下去,明 明處方是對的,但是病人病沒有恢複的時候,我們知道他有其他的問題存在。
這 個條辨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十條。
原文: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當 須識此,勿令誤也。 桂枝湯本來的目的是解肌,因為桂枝湯吃下去以後是在肌肉上麵。
“若其然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這個並不是桂枝湯症,第二十條就是說 不是桂枝湯症者你不要用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