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贏的,上去挑戰四十個家族。
戰勝了,取而代之。
被擊潰的家族,比如薛武亞的家族等,那就跌落下去,成為普通貴族。
要是再敗了,那就是百姓。
要是沒鬥贏,有反壟斷法在,市場不會吞並,還可以下次再來。
霍光和燕北構建這樣的框架,就是想要大燕內部保持良心內鬥。
在保證提高產量的情況下,不斷湧現出優秀的家族和人才,可以提供皇權。
掌握皇權的燕北,隻要稍微傾斜資源和人脈給一些小家族。
他們馬上可以崛起上來,取代四十個最高級的家族中的一個。
燕北可不會真傻傻的,就將權益切割出來給這四十個高階貴族家族。
燕北在霍光的扶持下,完成了高層結構的框架!
用半個月的時間內,殺掉了二百萬個大桓貴族成員。
男丁全部斬殺,女眷全部變成官奴,發給有功的大燕將士。
大桓舊地空出來的村長,縣令,城主等各級官員,全部采取八二的模式來進行。
即,八個是大燕的人,兩個是大桓本土百姓。
緊接著,燕北一統北麵大地,宣布新科舉的規矩。
此前,他建設的六年義務教育,準備再建設三年的初中教育。
並要求,符合九年教育後,拿到結業證書,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
大燕官場也采取末位淘汰製度。
一切以功勞政績來評定,是上升還是被罷免。
用燕北的話來說,天下最不缺的,就是當官的人。
當官的群體可以得罪,甚至可以得罪死。
隻要掌握著軍權和百姓民心,隨時隨地可以殺掉文官,重新換一批文官上來。
因此,燕北往死裏整文官群體,但不動軍隊!
以趙白雪,霍柏義,薑如等三位集團軍群司令為首,以薛武亞,鄭炳義等為輔的軍事群體。
他們是支持燕北可以做任何事情根本。
隻要這幫人死忠於燕北,燕北就是將全大燕文官全部殺掉,將京城的人全部屠滅,都沒問題。
整文官,不整軍隊,給大桓舊地的百姓,開放各種權益。
廢掉奴隸製度,滅掉舊貴族,在其舊地上開啟輕工業革新。
重工業不變的情況下,燕北拿出三千萬兩白銀,投入中州塞北等區域,開啟輕工業。
同時鼓勵大燕商人進去經商,但還是保持著反壟斷法。
即,大燕商人來到這些城池,可以選擇開衣服褲子工廠,也可以選擇生產別的。
但市場隻能占據一半,多了罰款,往死罰!要麼就是提高商品價格,推動退市場。
燕北的策略,是避免壟斷,同時保證各階級群體的流通性,不至於鎖死。
在頒布一係列命令後,他率先開了一次科舉!
這次科舉,南北兩場同時進行。
這次科舉後,下次科舉就是三年後,且要有九年教育證書,才能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