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幾天,朱元璋每天都會到衙前廣場去,等著被打傷的農夫被扔出來,就趕緊找人將他們抬到馮雷村,過了幾天,不等朱元璋開口,圍觀群眾們已經開始自發地將傷者往馮雷村送了。後來朱元璋幹脆不去,衙門那邊還在不停地向著馮雷村抬傷員。
在馮雷村的祠堂裏,馬小天每天都在進行著慷慨激昂的演講,翻來覆去就那幾句:“老子活不下去了”,“老子要造反”,“反正都是個死”,“你們要不要一起來”。
最初被抬來的那批傷者,大多數都被馬小天煽動了,心中已經存了一抹造反起義的念頭。後續被抬來的傷者,也很快被祠堂裏那種微妙的情緒所感染。前麵的章節已經說過了,造反起義這種事,是帶著捆綁效應的,往往一個人說要反,就會捆綁著一群人跟著他反。這種聲勢,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慢慢的,造反的想法不光是祠堂裏的傷者們有了,就連馮雷村邊散布著的一千多名窮人,也開始有了……
“兄弟……你聽說了嗎?西固村的馬小天,說是要造反呢……”
“我聽說了……噓……東固村、馮雷村、北井頭村……我認識的好些鄉親都覺得馬小天說得有理,他們也在想著一樣的事兒。”
“你有這想法麼?”
“我……我其實也在猶豫……”
“這有什麼好猶豫的!造反被抓住是要殺頭的,而且要誅九族,你不怕死?你看澄城鄭彥夫,他就造反失敗了,屍體都被人燒成了焦炭。”
“我也怕死,但是不造反就能活麼?餓死和被官府殺頭,有什麼差別?”
“這個……你說得倒是有理,你讓我也想想……”
“對了……如果造反,總要有個大哥吧?”
“這還用說,當然是朱八哥,咱們推舉朱八哥當首領就好。”
“他會願意跟著咱們一起造反麼?朱八哥在馬家當管事,日子過得好好的,沒必要跟著咱們這些苦哈哈一起胡鬧吧。”
“嘿,這個你就不懂了吧,朱八哥最講義氣,看不得鄉親們過苦日子,這十裏八鄉的鄉親要是都活不下去了,他一定會起來帶領我們的。”
“我覺得王二哥也不錯啊。”
“你還不知道?王二哥現在聽朱八哥的!”
類似上敘這樣的談話,在馮雷村周圍的百姓中間傳播著,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就像朱元璋說一樣,某種東西,正在緩慢地醞釀著。
當然,也有不少動搖的人,想要去官府告密,揭發馬小天、朱八、王二等人。
有些讀者可能不明白,朱八和王二明明還沒有出頭,為什麼就會有人想揭發他?其實這在古代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別人隻要覺得你有可能造反,就可以去官府揭發你。而官府在處理這種事的時候,往往不講究證據,而是講究直覺,換言之“官府說你要造反,你就是壞蛋”,不需要證據來證明。
可笑的是,這種糊塗斷案方式,還真的造就過好幾個厲害的義軍首領。
例如上一世的朱元璋,他在皇覺寺當和尚,接到湯和的信邀請他去參加義軍,他本來還沒有下定決定要造反,結果寺裏的和尚暗通消息說,有人揭發他收了反賊的書信,肯定是要造反了。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不再猶豫,投入了義軍。
再例如明末農民起義中的點燈子,名趙勝.又名趙四兒,原是清澗*縣書生,借住在石油寺裏日夜攻書。有人訛傳他夜間點燈於孤寺,要像平話中描繪的黃巢那樣造兵書謀反,又傳官府將要逮捕他。趙勝無以自明,擔心被誣陷入獄,終於逼上了梁山,在解家溝花牙寺聚眾起義。
以馬小天、朱八、王二現在的情況,如果有人舉報,官府鐵定會來索拿他,不需要證據,直接斬首於菜市口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過……這些心誌動搖,想要去官府告密的人,往往在偷偷摸摸離開馮雷村,向著衙門去的半路上,就被朱元璋散布開的人手給攔下來,拚命三郎絕不手軟,一刀一個,統統砍殺,將屍體扔進山溝裏。
起義的時機……正在一天一天地接近……
--------------
縣衙門,大堂。
顧華修皺著眉頭,看著十五名村民被打得屁股開花扔出了衙門,心裏不覺得有點鬱悶,他已經打了半個月屁股了,被他逼打過的村民,已有數百,但是刁民們仍然不肯就範,交上來的稅賦少得可憐,這樣下去,他今年的考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