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
南鑼鼓巷95號院
看著這座傳說中的“紅星四合院”,何雨梁內心感慨萬千。
邁步走進四合院,就聽到一個官腔十足的聲音說到:“喪盡天良的何大清,拋家棄子卷著錢跟著白寡婦跑保城去了,就剩柱子和雨水倆可憐的孩子,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以後這兩孩子怎麼過,大家商量下看怎麼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何雨梁穿過垂花門,站在門口,看著一堆男女老少四散圍坐在一張四方桌前。四方桌前坐著三個人,一個穿著藍色工裝的短發黑臉漢子,正一臉嚴肅地發言。
接著左邊一個圓臉胖子“咳咳”嗓子,打著官腔說:“作為區公所任命的院裏二大爺,我說兩句。傻柱還在學徒,雨水還不到7歲,靠他們想在這世道活下去很艱難,家裏也沒個長輩親戚。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我看各位鄰居都可以算是長輩,一家接濟一口也死不了。”
下麵“嗡”“嗡\u0027\"嗡”就開始討論,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都是經曆了幾十年戰亂的人,戰爭也沒結束,大家對未來並不是很有信心。這年頭,哪家哪戶不是拖家帶口,過的都不容易。都是精打細算過日子,突然多了兩張嘴。院裏除了兩三家人,哪家都不容易。
看著下麵雜亂的討論,沒人回應。胖臉男子覺得自己的發言沒有引起重視,頓時麵子上有點掛不住。
這可是院裏大爺們任命以來的第一場會議,就鬧成這樣,以後還怎麼管。
頓時臉色難看起來。大聲喊道:“吵什麼吵,沒看到開會啊,以為是你們家菜市場呢?”
“有什麼事就站起來,一個一個發言。”
何雨梁出生於1930年,父親在懷他三月的時候染病去世,母親生他的時候,剛好碰到戰亂,拖著16歲的何大清及孩子顛沛流離,在一年後染病去世。
之後就由何大清一路帶著一邊學廚,一邊艱難喂養長大。後來娶了嬸子,也當親兒子一樣撫養。
何雨梁本身是21世紀一名苦苦掙紮的底層的孤兒,沒背景,沒學曆,幹過銷售,送過外賣,發過傳單。
本以為很難了,沒想到大夏天穿玩偶發傳單,中暑累倒,直接穿越成了一個在戰亂時代的嬰兒。
本以為有了母親和叔叔能體會下上輩子沒有體會到的親情,結果母親去世了。
幸虧有二叔何大清艱難養著,可不幸接踵而來。
16歲那年冬天,在趕往北京的途中,因為兵亂,和二叔一家失散,重病躺在路邊。
幸好遇到解放軍,見還有氣,被帶回根據地,給救了回來。
在根據地跟著學習,憑借前世學習經驗,展現出了學習天賦。
從17歲開始,在部隊做些後勤記錄計算的的工作。
1950年,因地方需要大量忠誠可靠,有一定知識的人負責地方重建工作,被部隊轉業安置到了四九城東城的一個區公所工作。
昨天翻閱登記花名冊,看到何大清,何雨柱,易中海,劉海中等人名字,才發現自己居然穿越到了情滿四合院的世界。這部劇又被網友稱之為“禽滿四合院”,幾個養老派精打細算,三個寡婦為了活下去,想盡辦法吸血。為了達到自己目的,把一個四合院鬧得雞飛狗跳。
前世因為忙工作,並沒有看過這部劇,偶爾聽周圍同事討論,知道一些情節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