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亂世豪雄篇 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節(1 / 3)

大漢元平五年(公元207年),二月。

二月上,晉陽。

劉和、楊奇和張範都被長公主的美貌驚住了。一直以來,長公主都很憔悴、瘦弱,眼裏的神情也是孤苦而憂鬱,但現在完全變了,長公主神采奕奕,笑容淡雅而溫馨,眼裏充滿了幸福和滿足,美的讓人窒息。

當年長公主出京的時候,陪侍左右的就是劉和和張範,長公主單薄的身影、悲傷的眼淚和痛苦的人生讓他們感歎不已,一直以來,他們希望聽到長公主快樂的笑聲,希望長公主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今天他們終於看到了一個無憂無慮、快樂幸福的長公主,他們為長公主高興,也為自己的心願得了而欣慰,他們不忍心破壞長公主來之不易的幸福,他們意識到這一趟晉陽之行實在是大錯特錯。

劉和和張範仿佛又回到了十幾年前,他們為了讓長公主高興,想方設法給她講笑話,說一些奇聞軼事,絕口不提國事。楊奇幾次打斷他們,試圖稟奏朝政,但都被劉和和張範三言兩語搪塞過去了。

長公主非常感激劉和和張範,當年如果沒有他們的照顧和保護,自己的命運或許很悲慘,今天看到他們還像當年一樣事事為自己考慮,唯恐自己受到委屈和傷害,心裏不禁湧上一股暖意。

長安的事自己知道,各地州郡發生的事自己也知道,但自己不想插手,自己一旦插手,就會把大將軍推向風口浪尖,事態可能更加嚴重,形勢可能失控。除夕夜裏,豹子大哥已經說了,所有事情,都等到南陽大戰結束之後再說,然而,丞相大人羽翼豐滿,他已經和大將軍分庭抗禮了,他不但拒絕返回長安,反而在晉陽掀起了援道入儒的高潮,蓄意激發了朝野上下的矛盾,讓社稷一步步陷入了危機。

丞相大人的目的是什麼,自己也知道,但自己現在不能把手上的權柄徹底交出去,自己現在手上擁有大將軍的武力,憑此武力自己還可以控製朝政,甚至可以廢黜天子重建皇統,如果自己把權柄徹底交出去了,以小天子現在的實力,很明顯就是君弱臣強,隨時會遭到大臣們的挾持而導致皇權淪落,引爆更大的禍亂。當年董卓死後,司徒王允主掌權柄,如果他處置得當,極有可能挽救社稷,但他把自己的權力淩駕於天子之上,拒絕了天子和大臣們的勸諫,一意孤行,結果把挽救社稷的最後一點點僅存的希望也葬送了,這是個血淋淋的教訓啊。

今天的形勢當然要比十幾年前要好,但自己如果把最後的權柄交出去了,小天子會成為爭奪的對象,誰挾持了小天子,誰就能控製朝政。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丞相李瑋和以張燕為首的軍功階層無疑將順利挾持小天子,門閥士人為了生存,勢必會整體背叛,朝堂上將血雨腥風,當年洛陽、長安連續兵變的一幕將再度重演。當危機發展到損害社稷安全的時候,大將軍就不得不出手,親自出麵把交出的權柄再拿回來,即使背上篡僭的罪名也在所不惜,然後曆史將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轍,一切都完了。

長公主想想就不寒而栗。

過去大將軍曾發誓娶自己,雖然事實上絕對不可能,但能親耳聽到大將軍的安慰,自己也心滿意足了。自己不可能嫁給大將軍,要想讓小天子一帆風順地主掌權柄,自己隻能做出犧牲,犧牲一生的幸福和快樂,即使大將軍要強行迎娶,自己也不會答應,然而,形勢的發展讓大將軍的承諾變成了現實,在大將軍生命岌岌可危的時候,自己隻能嫁給大將軍以承繼北疆武力。接下來的事,就象當初自己的預料一樣,朝堂上下為了避免重蹈社稷敗亡的覆轍,為了防止大將軍篡奪國祚,不惜一切代價發動了奪權的血腥爭鬥。

小天子率先在中原建立了行台,接著朝中大臣以一往無前的氣勢要求修改官製,削弱和製約大將軍的權勢。以太尉張燕為首的軍功階層馬上反手一擊,打出了“援道入儒”的大旗,打算從根本上摧毀門閥世族。

因為大將軍生命垂危,因為自己的出嫁,因為小天子親政,大漢走到了權力移交的最關鍵時刻,朝中各方為了各自的權勢和利益,彼此喪失了信任,大打出手。朝堂矛盾日益激烈,大將軍和自己都沒有退路了,隻能盡快大婚以鎮製長安,強行壓製衝突。這時候如果自己放棄婚約,不嫁給大將軍,在小天子已經親政的情況下,各方會鬥爭的更加殘酷,自己隻能嫁給大將軍,讓大將軍對社稷形成更大的威脅,從而吸引朝堂上下的注意力,給小天子建立威信接掌權柄爭取時間。

現在看來,這種做法不但沒能壓製住矛盾,反而讓矛盾爆發得更加激烈了,不但未能給小天子接掌權柄贏取時間,反而把小天子推到了更危險的境地,因為朝堂各方完全瘋狂了,他們為了權勢和利益失去了理智,甚至置社稷安危於不顧,置中興大業於不顧,置天下生靈於不顧,他們的眼裏隻有權勢和利益。

“大將軍的身體看上去好多了。”楊奇輕撫白髯,笑嗬嗬地說道。

“那要感謝華陀大師。”長公主說道,“華陀大師有一套恢複身體的武技,叫五禽戲。大將軍最近早晚練習,頗有受益。”

“大將軍打算何時回長安?”

長公主搖搖頭,“他說了,他不回長安了,時機恰當,他將辭去輔弼之權,不再參隸尚書事。你們也知道,他現在基本上不過問朝政了。他身體很差,根本不可能再通宵達旦地處理政務。我想讓他在家靜養,多活幾年,這一點請你們務必諒解。至於長安的事,我想你們還是不要告訴他的好。”

長公主擔心三位大臣在自己這裏一無所獲,又去勸諫大將軍,還是主動把事情挑明了。

“殿下的意思呢?”楊奇馬上追問道,“長安現在混亂不堪,陛下又不願意半途而廢退出南陽戰場,形勢這樣發展下去,南陽大戰極有可能再遭慘敗。殿下,請務必勸告天子,南陽的仗可以打,但首先要平息長安的混亂,要立即修改官製,要削弱丞相的權力,把很多不合理的直接造成這次混亂的改製之策廢止了,如此則長安可望在短短時間內穩定下來,南陽戰場也可立即決戰。請殿下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複。”

長公主淡淡一笑,一語雙關地說道:“穀價上漲的原因,你我心裏都有算,州郡形勢的緊張,根源在哪,相信你比我更清楚。你們這樣做,是以卵擊石,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雖然不讚成援道入儒,但也不讚成修改官製,如果你們能退一步,借助朝廷開倉放糧的機會,重新把穀價降下來,我可以承諾在南陽大戰決出勝負之前,阻止丞相和太尉大人實施援道入儒之策。這麼多年了,朝堂矛盾越來越激烈,死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你們還是不死不休,非要鬥個你死我活?你們把社稷利益、大漢利益放在何處?”

楊奇臉色微變,剛想反駁,長公主伸出手阻止了他,正色說道:“老大人,我並不是責備你們,而是不想讓你們受到傷害。我把太尉大人請到晉陽的苦心,難道你們不理解?這些年,大將軍雖然一忍再忍,一讓再讓,但你們回頭看看,每次朝堂爭鬥,死去的都是哪些人?大將軍即使出麵了,他還是維護北疆人,維護軍功階層,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請諸位大人還是以社稷為重,能忍則忍,能讓再讓,等到陛下真正主政了,你們還是有機會主掌朝政。”

“至於儒學改良,我倒認為勢在必行,上次長安辨經,雖然今文經學全麵失敗,但新經學和古文經學也有不足之處,你們三家經學應該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如今丞相和太尉大人有意援道入儒,你們正麵對抗能解決什麼問題?你們應該想想辦法,比如琅琊伏家、汝南許家、關中馬家和太原的王家、郭家、令狐家等經學世家就非常靈活,立即提出了複興正統儒學的建議,這樣既能阻止道家學說借助援道入儒的機會再度複興,又能幫助改良和鞏固自己的經文學,讓儒學地位更加穩固,這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你們非要固守自己的師法家法,明明知道經文學已經無助於推進中興大業,還要墨守成規,抱著延續了三百多年的事實證明已經失去生命力的經文經學死死不放?”

劉和、張範、楊奇沉默不語,陷入了沉思。

長公主的態度很明確了,她傾向於複興正統儒學。

伏完是長公主的姑父,許劭是長公主的老師,關中馬家也是皇親國戚,太原王家、郭家、令狐家是北疆係門閥的中堅,這些經學世家有的是研習今文經學的,有的是研習古文經學的,他們在這個關鍵時刻,倒向了以李瑋為首的改製派,采取了非常靈活的態度,試圖複興正統儒學,把先秦諸子學說融入經文經學,繼而和官學主導力量新經學對抗,很明顯是對當前複雜形勢的一種回應,一種新的生存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