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2集(1 / 1)

第1集

《易經》的“易”,上日,下月,易者,陰陽也,陰陽的消長變易就是《易經》。醫者,易也,醫學就是從易經來的。

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道大於理,理有多個,道隻有一個,道法自然,道→理→法。

西方科技是有時效性的,總是在不斷更新,總是推翻以前的理論,因為它不是道,道是不變的。

把簡單弄複雜是破壞,把複雜弄簡單才是貢獻,因為大道至簡。

至大至簡至深至繁。陰涵陽附,陰陽互根,生命係統運動不息,合一性,能與質,動與靜,離與合,生與死,升與降,出與入。一切質來源於能,一切能來源於質。

陰陽是依存的,包括這個概念自身,無陰就無所謂陽,無陽就無所謂陰,有區別才能分出陰陽的概念。陰陽說的是屬性,不是物質,說的是一個關係對。陰與陽,能與物,氣與血,生命能與生命的形器,都是一個道理。

陰陽互根,物質和能量相互發生,能的改變引起物質量改變,西醫是改變物質的量,中醫是改變運動,改變能,物質與能相互依存,絕不能孤立對待。

正邪相依,無邪氣或正氣可孤立存在,它們是合一的,人在無病時,說不上正氣邪氣。

矛盾就是相互依存,製約,均勢,和諧,萬物是合一的。

中華民族已從生命複雜的巨係統中走出來了,已經完成了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的過程。

大道至簡,大道平常,醫學已經從善良的錯誤中走出來了。

理念的改變是很難的,文化的傳承是很關鍵的,要把丟失的文化找回來。

人沒有自信,自尊,自愛,是很可悲,很可怕的,一定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最難的是文化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

中醫的核心是東方哲學,醫是文化,不是化學,物理,材料,也不是技術,而是大自然的規律。

中醫是用智慧,不是用藥,不是線性思維。

東方思維:旋轉的太極圖。西方思維:黑白一分為二。

我們不唯心,不唯物,我們就是看待生命,不偏不倚,是動態的醫,唯心唯物都是偏離中道。

認識事物,要認識共性,個性,與其他事物的關聯性。

第2集

陰陽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它們隻是二分法的一種“名”而已,二分法之間不是突變,而是漸變。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河出圖,洛出書,河圖洛書。

八卦:陰陽,離合,有無,氣運。

五行:始終,依存,製約,變化,生死。

八卦是對稱的平衡,五行是不對稱的平衡。

陰陽五行:陰陽五行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五行:相互依賴而生存,相互製約而均勢,相互變化而常新,陰陽離合而生殺(陰陽互根,陰涵陽附),終始嗣續而永恒。陰陽五行是係統思維,是萬物之間的關係。

石頭剪刀布,是均勢平衡的三角關係,五行就是五個三角,是穩定的。

中醫是生命本能係統醫學,理論核心是陰涵陽附,陰陽互根,升降出入。

本能係統醫學,中醫,中華文化的內涵:執中和諧(思想,道),順勢利導(方法,德),任何一個成功,都離不開這點。

中醫的根是中道思想,從天人合一到陰陽五行均勢平衡,再到升降出入內外平衡。

天人合一是和諧,不能對抗,不能取代,不能逆勢而為,和諧是相互依賴、製約、平衡,法當順勢利導。

允執厥中,是唐堯對虞舜的遺囑。

老子: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孔子:中庸為至德。

印度婆羅門教,佛陀:至法為中道。

中即平常,為最高的能力。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虛不實,不求不棄,無過之而無不及。醫家也是從大自然中發現的中,中即和。

人的本能就是在守中道,偏離了就是病,所以,醫學就是執中和諧,順勢利導。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走向世界,接受中道思想,全世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