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張先生(1 / 1)

張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記憶中已經有些模糊,然而他的教誨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每當我想起他,我總是會想起他那時的意氣風發,那和藹可親的笑容,以及他那獨特的教學方式。

張先生教我們修改病句,他總是把修改病句比喻為給人治病。他說,修改病句就像是給句子治病,我們要用心去理解句子的意思,找出其中的問題,然後像醫生一樣,給它開一個合適的“藥方”。而那些修改錯誤的同學,則被他稱為“庸醫”,他的這種說法讓我們在笑聲中理解了修改病句的重要性。

張先生還經常會把不會背古詩的同學留在教室,中午不讓他回家。他會發給我們特權卡,特權卡可以免背書,免作業。他說,他希望我們能夠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去理解古詩的美。雖然當時的我們並不理解他的用心,但現在回想起來,我深深地感激他的教誨。

張先生的講課風趣幽默,他總是能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讓我們理解那些複雜的知識。我至今還記得他講的那個“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例子,他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就像是一個畫家在畫一幅畫,先是勾勒出大體的輪廓,然後再一點一點的填充,最後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他說,我們要學會去理解詩人的用心,去體會詩人的意境。

張先生還讓我們把古詩改寫成作文。我至今還記得他讓我們改寫的【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他說,我們要學會把古詩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讓古詩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趣。

張先生的講課風格風趣幽默,他總是能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讓我們理解那些複雜的課文。我記得有一次,他講《狼牙山五壯士》,他把五壯士比喻成五隻猛虎,狼牙山比喻成一座巨大的石磨,他說五壯士就像五隻猛虎,在石磨上磨出了狼牙山的精神。這個比喻讓我們至今都記憶猶新。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他在講有關於【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的課文的時候,想到了一個段落,那個段落是說:作者取得成就之後,回到村裏再次遇見他之前的語文老師。那是她的語文老師,已經60多歲了,他你是坐著就給他語文老師打了個招呼。於是我們語文老師就告訴我們:希望等我們取得成就後,回到這個小村莊也能在認出他。

我們五年級的時候,張先生告訴我們,他會在六年級繼續教我們。我們都很期待他的教誨,然而,最終我們並沒有見到他。他就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樣,一直到現在都是杳無音訊。

雖然張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教誨卻一直伴隨著我們。他的形象,他的笑容,他的教誨,都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中。我想,張先生一定在某個地方,繼續的進行著他熱愛的教育事業,繼續著他那獨特的教學方式。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轉眼,我已經成為了一名高中生。但張先生教我時的情形,我依然曆曆在目。我想,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它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裏,成為了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在此,我想對張先生說,祝你一切順利!希望你的教育事業能夠越來越好,希望你的教誨能夠照亮更多的學生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