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雖然成功登陸了日本帝國的本土,但實際上就跟當年納粹德軍閃擊巴黎一樣危機四伏。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依然基本保持著完整的戰鬥力,遠東的蘇聯紅軍也隨時可能跟我們翻臉。目前完全是利用日本國內的政治混亂,才得以在日本列島上奪取了一塊橋頭堡。但即便如此,維持這條戰線的代價也高昂得可怕,平均每運輸五名士兵橫渡太平洋,就會有一名士兵會在航渡途中被日本飛機和潛艇送進海底。
然後,南太平洋戰區的日軍也同樣沒有失去鬥誌,我軍雖然陸續收複了斐濟、新西蘭和新喀裏多尼亞,但是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前方依然是更多的要塞化島嶼,每挺進一步都要流血犧牲。更要命的是,一旦太平洋艦隊再次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敗,地麵部隊就無法在島礁上站住腳,現在取得的任何進展都會瞬間喪失。
所以,海軍有個新的想法,就是借著哈爾西上將率領太平洋艦隊主力脫離前線,返回珍珠港休整的機會,重新調整戰略方向,將日本列島戰場轉為守勢,也不再在南太平洋和布防許久、經營多年的日軍死磕,而是將要將艦隊和兵力轉向剛剛由英國人打開了突破口的馬六甲海峽一線,從印度洋指導南洋日軍的後背……”
——事實上,霍普金斯的建議並非什麼新鮮事,過去的幾年裏,在太平洋戰場屢屢受挫,甚至連巴拿馬運河都被炸毀之後,五角大樓就多次考慮過轉換戰略方向,從印度洋方向對日本人發起反擊。畢竟,繞過好望角前往澳洲西海岸的距離,並不比繞過合恩角前往新西蘭和澳洲東海岸的路程遠上多少。
但是,任何艦隊都需要港口和基地才可以發動攻擊,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發動攻勢,隻需要依西海岸和夏威夷的深水海港,以及本土的巨型後勤船隊即可。但要是想在印度洋發起攻擊,就必須依靠大英帝國在環印度洋地區建立起來的一個個港口和補給點。這麼一來的話,就會遇到一個誰主誰次的問題。
如果由英國人來主導攻勢,恐怕臉厚心黑的丘吉爾多半會把美軍投入到南亞次大陸,去鎮壓印度土著人的起義烽火,這是美國方麵所無法接受的。如果由美國人來主導攻勢,那麼大英帝國就等於將包括南非在內的整個東方殖民地拱手相讓——很難相信美軍在付出巨大的犧牲,掃蕩了南太平洋的日本勢力之餘,不會順手把沿途的殘餘英國殖民地也給鳩占鵲巢了。自此之後,大英帝國真的要成為美國表弟的跟班了。
而若是兩邊談不攏,以至於英國人為了本國利益,不肯對美軍開放東非和西亞地區的港口,或者不肯積極的配合,那麼美軍也是無法從這個方向發起進攻的,否則絕對會被活活坑死。
不過,既然丘吉爾為了維護他搖搖欲墜的戰時內閣,不顧一切地要發動“東方再征服”攻略,並且為此向美國低頭求援。那麼,美軍順勢要求英國開放印度洋戰區的一切港口和基地,全力配合美軍的對日攻略,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世界局勢都發展到如今這等地步了,你難道還妄想以後跟美國平起平坐麼?
而且,相比於前幾年日本帝國勢頭正旺的時候,現在從印度洋發動攻擊的條件更加有利——目前,整個東南亞的日軍基本上都已經撤走和投降,各個重要港口不是被英國人接管,就是被土著起義軍控製。這不僅讓還在頑抗的澳洲日軍失去了外圍屏障,也讓盟軍有可能輕易獲得更加靠近澳洲的反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