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處理要聚眾謀反的功臣(第一段)
今天的修行中,看了《漢書》這本書,書中主要講解了漢朝如何建立,如何治理的曆史,從曆史中能夠汲取許多可供我輩學習借鑒的經驗。多研讀曆史,能夠讓我們博古通今。對曆史的名篇典故,更要熟記於心,這樣才能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偏路。
漢高祖劉邦,通過不懈努力終於建立了漢朝,成就了不世之功。有一次他站在高處,看到皇宮下許多文臣武將在一起議論些什麼。
劉邦就問張良:他們在議論些什麼呢?張良對劉邦講:陛下還不知道吧,這些文臣武將正在下麵商議如何謀反呢!
劉邦一聽大驚失色,忙問張良這是為何?張良答曰:陛下成就了皇位,可卻忘了要封賞與您一起浴血奮戰的兄弟們,因此他們就有了謀反的念頭。
劉邦問:那應該怎麼化解呢?張良問劉邦:平時陛下最恨誰?劉邦不加思索就說出了雍齒的名字。於是張良就告訴劉邦,那就先封賞雍齒,劉邦依計行事封賞了雍齒。
眾人一看平時最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得到了封侯的獎賞,他們就沒有再謀反的理由了,還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吧,在家靜等封賞就行了,這場謀反風波就這樣化解了。
從這個典故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作為領導幹部一定要會調研各層級的動向,發現症結出現後,要及時對症下藥,不可等到沒法收拾了再行動,不然後悔就晚了。
唯才是舉不吝獎勵(第二段)
今天的修行中,研讀了下漢高祖劉邦的創業史,劉邦出身草莽也無名師指點,達小就愛與幾個同鄉好友一起玩耍暢談,而他身邊很多的同鄉好友都以劉邦為尊,劉邦身上有一種集結人心的吸引力,他做起事來獎罰分明,在創業初期定下的規矩從不動搖。
劉邦用人從不看出身,一直是唯才是舉,像出身低賤以殺狗為生的樊噲,還有編織養蠶器具的周勃。雖說此二人出身較差,但帶兵打仗屬實英勇非凡,為劉邦攻城拔寨屢立戰功。
劉邦為人能屈能伸,參加“鴻門宴”時把這一點展現的淋漓盡致。劉邦做事均以實際出發,從不被虛名所拖累,項羽就是一個典型被沽名所害之人。劉邦對有功之人獎勵從不打折扣,例如:封韓信為齊王,封讓劉邦一直痛恨之人雍齒為侯。項羽對要獎勵的人,他把要獎勵的印章抓在手裏都快磨平了,還不舍得給有功之人,這是典型的失民心之舉,因此項羽必定失敗。
劉邦創業成功之路,有很多可供借鑒之處,有緣人能看到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幫助萬千的創業者,如果有人因此而受益,這也算是在下的一份功德吧。
借鑒成功之路時,我們還要看看項羽是如何失敗的,要從別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這樣才算是陰陽平衡,達到至臻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