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葉昊聽完夫子的一節課後,內心不由得再度對夫子敬佩起來。課中,夫子針對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講解方式。因材施教被夫子發揮的淋漓盡致。
自古以來,對父親的稱呼有很多種,清代學者梁章钜在《稱謂錄》一書中,就總結了80多種關於古人對父親的稱謂。
在這些稱謂中,有不少在現在已經變了意義的詞語,比如爺爺,現在指代的是父親的父親,不過在古代指的就是父親。
說來說去,還是我們現在“爸”和“爹”叫起來最順口,那麼這兩個字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將兩個字拆開之後才恍然大悟,難怪古人會叫父為爹,我們一起來看。
父親稱謂的演變
父親,是指有子女的男性,由於它的書麵性太強,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會作為麵稱,我們更喜歡用更加口語化的稱呼。
由於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都會有非常濃重的地域色彩,包括對父親的稱呼,也是如此。
北京人喜歡叫父親為老爺子。
長沙人喜歡叫父親為爺老倌。
廣州人喜歡叫父親為老竇。
很多人認為,“爸”的稱謂出現要比“爹”晚,其實不然,這兩者幾乎是同一時間出現的,隻不過“爸”類稱呼,長時間裏都沒有“爹”類更流行。
在《漢字字源》中,對“爸”的解釋為:
形聲字,父表意,其古文字形體像手握石斧狀,持斧勞作是體力活,多由父親擔當,故用來表示父親;巴表聲,有期待、盼望之以,表示在家中父親的重要作用,全家都對他有所期望。
四川人喜歡叫父親為老漢兒。
青海人喜歡叫父親為阿大。
“好了,今天的前朝藩王之亂就講到這裏。”夫子收起書本,拿起一張椅子便坐了下來。
倒是終究被妹妹嫌棄了,不像其他哥哥生的俊俏。拒絕女色,興我中華!從安徽做起[看]
“接下來,我們便隨聊聊。”夫子麵帶微笑的看著台下的眾學子。
“夫子什麼都可以聊嗎?”一旁的一位小胖墩首先發言。他是戶部尚書慶廣緒之子慶。
“什麼都可以提問,這是不然早就定下的規定,任何在學堂內的討論都不會有怪罪,哪怕是朝堂之事。你們可以隨意的提問或者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到這,夫子停頓了一下“大家暢所欲言就好。”
“夫子。我有疑惑”隻見一位翩翩少年站起行禮說道。此人正是禮部尚書司空見慣之子司空千陽。
“說吧。”
“如今我大周雖國泰民安,但暗地裏還是明流暗湧。幾番諸侯藩王獨霸一方,現在朝廷對齊控製力越來越小。而且隨著陛下惠民政策的實施,這可是讓百姓獲利的政策啊,然而他們卻是百般刁難,甚至暗地裏謀害朝廷派過去的官吏。確實可恨。他們是想獨立?還是有其他目的?”司空千陽五指緊握,眉頭緊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