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慈佛寺(1 / 1)

慈佛村離大青山有三裏路就可以到山腳下。大青山上的樹木密密麻麻,其中很多長了多少年,就連村子裏的許多老人也說不清楚,而同樣也說不清楚年頭的,還有半山腰的慈佛寺,隻知道村子是因這座寺而被叫做了慈佛村。

從山腳的小河往山上走,大約三百米就可以看見慈佛寺了。長滿了青苔的院牆上,這裏一塊那裏一塊的缺了不少石磚,顯得高低不一。院子內兩邊都是木屋,正中的殿堂裏供著一尊佛像,雖然看起來已經很陳舊了,但還是有一些地方好像是在提醒著,它也曾經是有過金光閃耀的。

小平凡一早就擦完了香爐,將殿堂裏也收拾的幹淨了,正在院子中掃地,他知道師父一會兒就要做好早飯了,掃完院子,他就可以去和師父一起吃早飯。

平凡是個孤兒,從小就被師父收養,今年九歲了,師父給取的名字。平凡沒有出家成為僧人,還留著發,師父沒有讓他出家當和尚,說是等他長大了自己做決定。

掃完院子,平凡進到一個偏房,這間屋子是他和師父平常吃飯的地方。整個寺裏隻有他和師父兩個人,桌子上擺好了兩個碗,一個盤子裏是些鹹菜,平凡將兩個碗都盛好了粥,遞給師父一碗,自己捧了一碗,順著碗邊吸溜起來,熱騰騰的米粥香氣飄滿整個屋子。

師父法號悟真,已有七十餘歲了,身體尚還硬朗,身上的僧衣有幾處補丁,還算幹淨。平凡聽師父講過他自己的身世,三十幾歲就在這個寺中做了和尚。老婆孩子都是病死的,他想了結了自己,上山掛了個樹枝上,被僧人發現救了下來,他就留在寺中出家了。那時寺中還有幾個僧人,可慢慢就隻剩下他一個人了。寺中清苦,有人來想出家的,看見寺裏這個樣子都沒能留下來。那年師父下山去村子裏做法事,見到了平凡這個孤兒,師父怕他餓死了,自己省著點還能先養活著,便帶他上了山,自己也算有個陪伴。

寺裏的香火不旺,平日裏誰家有了娶媳嫁女,生娃添丁的,來寺裏上香求簽許願,會有一點香蠟錢,或是米麵鹽油等。師父也會下山幫人做法事,得些錢糧,兩人勉強可以維持生計。師父平日隻有早飯和午飯,是寺裏的戒規,他一直如此,平凡多了個晚飯,師父說他不是出家人,長身子的時候,不用和他一樣。

每天的早飯之後,他和悟真師父就會去放佛經的那個屋子。師父念經文,平凡在一旁靜靜地聽。師父教了平凡認識許多字,平凡識學很快,記性也很好,已經認識很多字了,現在已經能讀的了佛經了。雖然他對經書裏講的什麼還理解不了,但並不妨礙他對這些經書的興趣,經常會問師父,書裏寫的這些個是什麼,師父也都會將自己知道的教給他,而且師父似乎是非常喜歡講經書,講著講著就說了好些書上沒有的,小平凡覺得,師父好像樂在其中。

寺裏的佛經不多,隻有幾十冊。師父說現在這些經書是他不讓其他僧人帶走,才得以留著的。這些佛經都是與長生有關的,是他最喜歡的經書。

清貧的日子過得不快不慢,轉眼就是幾年過去了,平凡長高了,身子也壯實了些。寺裏的佛經,都不記得看過多少遍了,裏麵的內容,在師父的講解下,知道得很清楚了。對於經書裏關於長生之法的描述,產生了濃濃的興趣,他想知道這個世上究竟有沒辦法,可以讓人一直不死而長生的。

這個問題,平凡問過師父,而悟真師父說他也不知道,並且告訴他,僧人其實就是探索長生之法的,這些經書都是一代代僧人探尋長生之法最寶貴的精華,是大學問。

悟真師父提起他的師父在的時候就最喜歡跟他講一些從古至今的關於長生的傳說,每次講的時候老臉上都洋溢著莫名的神采,好像他已經得到了長生似的。平凡心裏想著:師父你也是這樣啊!

據悟真法師的師父說,上古的時候,人們對死亡的害怕從而產生了探索,尋找能夠不死的辦法。漸漸的就有了一些專門尋找不死之法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沒有什麼進展。於是為了更快地找到不死之法,就不再讓這些人參與日常的勞作,讓他們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研究上,並盡最大的可能為他們提供幫助,發展出了許多為之服務的分工,出現了各種專門幹某些事情的人,於是就變成了各行各業。隻是由於長生之法一直沒有找到,後世又出現了各種對其不利的學說,而那些傳承的人中,經常出現些不肖之徒,以至於讓世人產生了意見不一。鬥轉星移時代變遷,如今世上的人們,早已忘了其實他們都是在為尋找長生之法而辛苦勞作,是為了讓後代不必再有死亡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