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鄭大叫驢(1 / 1)

從古城北京,沿著那條古者的傍海道一路向東北行去,待越過了依山襟海的天下第一關,驀然進入一片闊大遼遠的山川-一這就是大東北了。因其處於長城以北,古稱塞北,又因其在山海關以東,俗稱關東。

老輩兒人說:關東這疙瘩,雖沃野千裏又靈山秀水無數,怎奈冬日太過漫長且奇冷幾近酷虐,慢說細皮嫩肉的飲食男女,便是皮糙肉厚的豺狼虎豹也甚是恓惶,所以向來被視為苦寒之地。然而,高高在上神聖無比的老天爺卻不偏不倚,毫不吝嗇日月穿行的腳步,該刮風便刮風,該下雨便下雨,陽光普照,星月交輝,未曾有半點兒怠滿春夏秋冬的紛至遝來。

陽春三月,正值桃紅柳綠,河水漣漪,有燕子翩翩飛來,在溫潤的雲絲雨片中自由徜徉、快樂鳴唱。七月流火,暑氣熏蒸,青山隱隱,綠水幽幽,山上山下,滿目的花團錦簇和枝繁葉茂,俄頃,忽然風雲際會,一陣驚天撼地的電閃雷鳴之後,瓢潑的雨水順著山梁恣意流淌潛向平原,將嶙嶙峋峋的峰巒濯洗得青青翠翠琳琳琅琅,把黑油油的土地滋養得如少婦般豐滿肥碩。

石人村是個大村落,也頗有幾分名氣。據傳,此地原本是一片荒草甸子,空空曠曠,無邊無際。環顧四麵八方,沒有大山,也沒有大河,隻有幾處小小的山岡和淺淺的溪流,但此地的草非常繁茂,其間夾雜的花朵也極其美豔。某年某月某日,一群闖關東的人經過這裏,不知是行走得累了要歇息歇息,還是哪一處的風景吸引了他們,便停了下來。那或許是一個曙光初照的清晨,也或許是一個豔陽高懸的正午,無論何時,定然是一個日朗風清的時刻。忽然,一個人高聲叫了起來,那聲音裏一定貯滿了驚訝和詫異,使得大家夥兒有些駭然,忙圍攏了過來。當人們睜大眼睛,順著那人的指點看去,竟發現草叢裏臥著一塊長條青石。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怪異的物件兒,人們端詳許久,嘁嘁喳喳了半天,終於還是弄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人們又四下散開,看看是否還能找到諸如此類的物件兒。伴著一聲又一聲的高叫,在周圍並不很遠的草叢裏,一共找到了十四塊。大家夥兒把這些長條青石歸攏到一起,開始仔細打量端詳,試圖從中發現點兒什麼。

雖說世界上沒有兩件完全相同的事物,但這十四塊長條青石真的幾乎一模一樣:大小形狀,顏色紋理毫無二致,高不足兩米,重近百公斤,上半截被雕琢成半身人頭像,下半截刻有一行行蛇形文字,人群裏有個頗識得筆墨的,斟酌再三,最後也隻能搖頭歎息。驚奇之餘,人們禁不住納悶兒,這些人頭石像從何而來,做何所用,又是誰將它運到此處?大家夥兒麵麵相覷,無從回答得出。此事便是多年之後,也依然沒人能說得清楚。

看著這些石人頭像,雖說不清它的來龍去脈,但所有的人卻一致認為,此處乃一風水寶地。由此,沒用怎麼商量,大家夥兒決定不再走下去了,就在此地搭鍋壘灶,安家落戶。於是,這群闖關東的人,恭恭敬敬地把這十四尊石人頭像搽拭幹淨,端端正正豎成一排,麵向南方,安置在一個小山岡上,並將此地定名為石人村。當人們安定下來,再仔細去看這片荒草甸子,發現幾乎清一色長滿了粗壯鮮嫩的羊草,而這羊草是牲畜們極肥美的天然飼料。喜興的人們,來不及修飾潤色,便把那片荒草甸子稱為羊草大甸子。

石人頭像的故事不脛而走,一時間,石人村名聲大噪。順著名聲,來這裏安家落戶的人絡繹不絕,不多的幾年幾十年,石人村便成了一個大村落。

那一年,臘月裏的一天,石人村有個鄭寶,外號人稱鄭大叫驢的,趕著一匹瞎馬,拉著爬犁,去三十裏外的老丈人家串門兒。既然是去老丈人家,哪有空著兩手的道理,總得拿點兒啥東西,以示敬重。拿多拿少是個心意,拿好拿歹是個情份兒,否則兩下裏都臉上無光。昨下晚兒,掌上麻油小燈,他就和媳婦趴在炕上開始核計,該給老丈人拿點兒啥呢?核計了小半宿,一直到三星看晌,才敲定了定盤星:二十棵青葉大白菜,一麻袋黃皮土豆,半簸箕紅小豆粘豆包,外加一隻灰翅鴨子和兩隻蘆花兒大公雞。敲定之後,兩人躺在炕上又掂量了掂量,覺得也差不厘兒了,才慢慢睡去。今兒大清早,沒見太陽的臉麵,天陰晦著,冷得嘎巴嘎巴直響,兩口子忙忙乎乎把東西用袋子分裝妥當,搬上爬犁,怕路上凍壞了,又抱了床大棉被給蓋嚴實了。爾後,鄭大叫驢把家中那匹瞎馬套上,搖著鞭子出了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