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源遠流長,中國書籍,古今相繼,著作之多,如何從這書籍浩瀚、內容廣博的書林中選擇讀本,確非易事。五千年流傳,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博大的寶庫,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曆史,中華民族的醫藥活動,可追溯至亙古以遠的時代,在距今約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炎黃大地上生活、勞作,在極其原始的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像居室、衣物、擇食、砭製、舞樂等最初的、原始的醫藥知識。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關於疾病和醫藥衛生的記載;周代已出現專職醫生,具有了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等最初的醫學分科,並開展了除蟲、滅鼠、改善環境衛生等防病活動。
石天基簡介
石天基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家,他自幼多病,父親教他讀醫書和養生著作。從18歲起,石天基注重調攝養生,堅持了20多年。他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寫成《長命秘訣》一書,其中收錄了《卻病歌》。《卻病歌》提倡人生要學會快活,保持情緒樂觀,這是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石天基還提出了養心的六個常存,即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良善心、常存和悅心。此外,他還強調了房事、飲食、起居等方麵的調攝和養生方法。該書據說紅軍過草地時遺留,隻留存有手抄版本,具體曆史無從考證,隻願中醫華夏經典可源遠留存,今為幫助每一個學習中華醫學的人提供方便。
正文
孫真仁陶真仁並有衛生歌,膾炙人口已矣。予不揣愚昧併和二家。其中不備者增之。虛誕者刪之改之,約增大半分為七則葉韻便讀,賢愚共曉,今而後皆病去夭除,齊躋壽域,吾之願也。雖然壽之切要,惟以德善為主,調養為佐,專事調攝(she),是不知其本源。鬼神必暗加磨滅矣。信乎歌中千詩曰:長生不老是如何。胸內寬乎積善多,乃衛生之常識也。
心思第一:天地之間人為貴,頭向天兮足向地,父母遺體宜保之,箕疇五福壽為最,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還延命。世人要識衛生道,喜笑常多煩惱少,對景不樂無事憂,此種地猶自尋討。思慮之害甚酒色,窮思極慮精神失,腎水漸枯心火炎。百病侵身壽難得。思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繞幾時休。放寬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頭。他騎駿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看見推車漢,上不足兮下有餘。會享快活勒目下,會享快活除牽掛,會享快活氣象和,會享快活氣量大。莫言婚嫁宜先早,婚嫁之後事兒不少。莫言僧道出家好,出家心思轉不了,惟有世間知足人。上床呼呼直到曉,惟有世間偷悶人,終日憨憨直到老。已去未來事短長,心中不必過思量,但要不會留煩惱,便是延年不老方。
色欲第二:年少精強力壯時,豈可孤陽獨自宿。但要節製惜精神,不宜肆縱無斷續,惟有年高氣血衰,秘精固腎才為福。猶如老樹倚虛岩,最怕風雨相搖觸。色中禁戒又須知,醉飽行房髒反覆,大寒大暑大風雨,雷電入房俱壽促,惱怒憂愁疾病中。切勿交歡犯色欲,春方媛樂火燒焚,不服之時免荼毒。
飲食第三:何必餐霞餌大樂,妄意延齡等龜鶴。但於飲食嗜欲間。去其甚者即安樂。脾胃之氣要衝和,胃司納受脾司磨。饑飽寒溫一失節,損傷元氣病難瘥。太飽傷脾饑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饑餐渴飲勿太過,免致膨脹損心肺。醉後強飲飽強食,豈有此身不生疾。暮餐不及清晨餐,空腹茶茗休要吃。食不欲粗並欲速,必可少食相接續。若教一飽頓充腸,損氣損脾非是福。食宜細嚼複細咽,精味散脾華色玌。若是粗快成糟粕,徒填腸胃為大便。食後徐行百步多,手磨臍腹食消磨。醉眠飽臥俱傷損。知者能調五髒和。飲酒可以陶情性,太飲過多防有病。肺為華益倘受傷,咳嗽勞神能損命。飲酒切莫飲大醉,大醉傷神損心肺,喝酒飲水並吃茶,腰腳自此成重墜。生冷粘膩筋韌物,自死禽獸俱勿食。醃藏鮮醬不相和,不戒偏招脾胃疾。世間牛苦有誰同,勞力養人極大功,無恩報答反殺食,天地鬼神俱不容。炙煿之物須冷吃,不然損齒傷血脈。晚食常宜申酉時,倘夜須防滯胸膈。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善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營枯疾病侵。
調時第四:春寒莫教棉衣薄,夏月汗多須換著,秋冬身冷漸加添,莫待病生徒服藥。惟有夏月難調理,內有伏陰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貪,免到秋來成瘧疾。此時心旺腎家滯,養腎固精當節製,常令腎實不空虛。日食尤須去肥膩,臥下須宜綿蜜被。宴居靜慮和心意,沐浴盥漱宜嬡湯。地冷床涼俱莫寐,暑天腹中多冷滑,飲食清涼莫哺啜。身體有漢莫當風,遠走來家衣勿脫。伏陽在內三冬月,大漢大嬡陽氣瀉。陰霧空心莫遠行,冬冷色欲尤宜絕。
起居第五: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飽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疾病損元氣。貪欲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伏何方保此身。視聽行藏若是夊,五勞七傷從此有。四肢不欲常小勞,譬如戶樞終無朽。臥不厭縮覺貴舒,飽時沐浴晚不梳,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寢暗眠神晏如,坐臥防風入後腦,腦後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留五內成災咎。不問在家與在外,若遇迅雷風雨大,急須端肅敬天威,靜坐焚香宜少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