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星形成理論模型能否具有廣泛的普適性還需要進一步的結合天文觀測。通過對與鄰近行星係統的對比,判斷理論是否符合觀測。特別需要點出的是:從這個理論出發,在低質量恒星係統周圍,應該不會觀測到巨型氣態行星,因為氣體盤將會在行星大氣崩潰導致進一步的吸積效應前消失。天文學家所期待的情況已經被開普勒係外行星探測器所發現的超過500個係外行星觀測報告所在證實。
此外,按這個“質量雪線”進行觀測時,也發現較多的低質量行星,這也支持了在行星形成初期如果沒有較低的溫度形成固態物質,將在很大程度上阻止行星形成的假說。與此同時,一些新的觀測計劃也就在不久得將來實現,比如光學引力透鏡實驗Ⅳ(OGLE-Ⅳ)探測器即將全麵開始運作以及新一代的WISE空間觀測天文台將使用更加成熟的微引力透鏡進行係外行星觀測。
行星搜尋方法
編輯 播報
行星天體測量法
天體測量法是搜尋太陽係外行星最古老的方法。這個方法是精確地測量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及觀察那個位置如何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如果恒星有一顆行星,則行星的重力將造成恒星在一條微小的圓形軌道上移動。這樣一來,恒星和行星圍繞著它們共同的質心旋轉。由於恒星的質量比行星大得多,它的運行軌道比行星小得多。
視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視向速度法利用了恒星在行星重力的作用下在一條微小的圓形軌道上移動這個事實,目標是測量恒星向著地球或離開地球的運動速度。根據多普勒效應,恒星的視向速度可以從恒星光譜線的移動推導出來。
行星淩日法
當行星運行到恒星前方的時候,恒星的光芒會相應減弱。光芒減弱的程度取決於恒星和行星的體積。在恒星HD 209458的例子中,它的光芒減弱了1.7%。天文學家用淩日法發現了恒星HD 209458的行星HD 209458b。
行星脈衝星計時法
通過觀察脈衝星的信號周期以推斷行星是否存在。一般來說,脈衝星的自轉周期,也就是它的信號周期是穩定的。如果脈衝星有一顆行星,脈衝星信號周期會發生變化。
行星重力微透鏡法
用重力透鏡效應來發現行星的方法。比如行星OGLE-2005-BLG-390Lb就是用這種方法發現的。
行星新行星
編輯 播報
2022年9月,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了兩顆距離地球僅100光年的新行星,其中一顆可能適合生命生存。這兩顆行星都被稱為“超級地球”,分別是LP 890-9b和LP 890-9c。 [6]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10)
概述圖冊(1)
行星(9)
精彩圖冊(72)
精彩圖冊(72)
1
2
我們知道行星以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但其中一些行星的軌道很難與完美圓區分開來!以下是每個軌道與半徑等於太陽-行星平均距離的圓的比較。
muluoman
讚
繞日僅需113天,新發現小行星到底從何而來?答案很新奇
新小行星發現,竟然是太陽係最快!
天文在線 匠心計劃創作者,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
18
真不受耀斑威脅?隻是看不見而已,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