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武林中出現了個怪傑,既未知其出身來曆,又未知其武功宗何門派,隻知其武功精絕,行事異於尋常,來無影,去無蹤,飄忽莫定,華山鳳岐峰的群雄大會,正邪各派數十名高手被他戮殺殆盡,此後,即不複見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數十百年之後,江湖人士尚樂於稱道,傳誦不絕耆老玩叟,借作談資,茶餘飯後,口沫橫飛,描聲繪影,形容一番。
在江西夜朗縣西南五十裏亂山中,有一大叢林,名喚“無塵古刹”,這座叢林,雖然僻處亂山荒嶺中,但遐邇聞名,相傳是五胡亂華時代所建造,唐初馬祖仙人在此得道。這寺依山而建,迤邐直達峰嶺,金碧輝煌,軒敞宏偉。
寺中第三進靈骨殿前(按:曆代僧眾歸西後,火化骨灰,安厝於內)廣場下端,階石兩側植有兩株參天古柏,蒼勁插雲,高二三十丈,圍可四人合抱,據說是馬祖未得道時所手植的,樹齡已達千數百年。俗雲「老柏成檀」,寺僧將幼柯砍下,熏於香爐中,清香撲鼻。
住持為渡塵大師,年逾古稀,老和尚少年時為一不弟秀才,文章憎命,屢試不中,灰心之餘,寄情山水,遍曆名山大川,在北天山遇一得道高僧,指示迷津,為其削發受戒,剃度出家。
老和尚滿腹經論,琴棋詩書,無一不精,金石之學,更具心得,就是沒人知他是否會武,即在寺多年僧侶也無從知悉。休看老和尚今年七十多了,長年身著一襲灰白色布質僧袍,行起路來,腰幹挺直,健步如飛,頷下銀須飄拂,直似三四十歲中年人,一點都不顯龍鍾老態。
一日早晨,霧氣正濃,朝曦未上,細雨紛紛,從寶華山對麵彌勒峰上,下來一個白衫少年,身形如飛,足不點地向寶華寺左「迎雲」側門,穿過一條由下而上傍山而建的通廊,徑奔第三進大殿老和尚雲房而去。
這少年好俊的相貌,玉麵朱唇,猿背蜂腰,隻是雙眉重鎖,滿臉焦急之色,撞見寺內僧眾,微微點首道好,身形並未稍留,其僧侶雖心內奇怪,但亦不便詢問。
渡塵大師講課初罷,正在雲房閉目靜坐,聞得戶外匆促腳步聲,睜睛一看,少年已掀簾入內,滿臉充滿憂惶之色。老和尚一瞧,即知來意,不由得微皺眉頭,臉上還是和顏悅色地問道:“畢安,這麼一大早就來了,看你臉色,莫非你爹舊疾複發了不成?”
少年忙躬身答道:“正是,家父今晨子正時分,舊疾又發了,不過這次與前不同,喉頭不時咳血,家父說隻覺氣湧血騰,真氣不能調勻,方才剛服下您老人家留下來的靈藥,現在比較舒透一點,家父說這次隻怕……”說此一頓,星目泛紅,跟著又說道:“所以命弟子請您老人家佛駕一過。”
老和尚歎了一口氣,說道:“畢安,這件事遲早都要發生,你又不是不知道,千萬不要在你爹麵前現於顏色,讓他難受,這三兩天內大概不會發生問題,你先回去,老衲隨後就來。”
少年躬身答應了一聲,走出雲房離了山門,穿過阡陌田野,到達彌勒峰下,身形稍一停留,四顧無人,猛吸了一口丹田真氣,施展上乘輕功,望上直撲,但見猿躍鶴縱,片刻,即達峰巔,少年長籲了一口氣,又向後山奔去。後山俱是不毛之地,牛山濯濯。
隻見少年在山脊處飛馳,不一會,停身在後山支峰盡端,俯瞰下麵盡是懸岩峭壁,隻在少年停身處峭壁之上多出一巨岩,高可十數丈,靠頂端微露一罅縫,隻見少年兩手往下虛空一按,肩頭微晃,人嗖地已拔起七八丈高,身形在空中一頓,剛要望下落時,兩足交互一踹,陡地複又拔起了五六丈之高,突然兩臂一張,一個盤旋,人已經悄悄地落在罅縫出口處一塊山石上,這一其梯雲縱,七禽身法,絕頂輕功,不沾一絲火氣,甚是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