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雖滅,但女真舊地並不安穩,時常還有殘餘女真襲擾,遼東一時不得撤軍。
更麻煩的是,滅了金國之後,蒙古草原諸部趁護民軍對北方草原掌控不足,接連占據原金國北京路、西京路大部分區域,劫掠牛馬無數。
為消除蒙古隱患,劉安不得不插手軍事、政事,令王元、張維分別在原西京路豐州、北京路慶州開貿互市,加強與蒙古諸部的聯係,削強補弱,均衡各部,以防草原突然坐大,南下襲擾。
經過一年努力,仍然與戰國為敵的遼東女真殘餘最終被清剿幹淨,遼東趨於平穩。
長江以北千裏疆域統一,靖康之恥得雪,戰國五年春夏之際,襄陽城首次開科取士,陸遊以下一百二十七人得賜進士及第、出身。
同年,紹興二十四年三月,南朝於臨安舉行科舉考試,禮部奏名舉人張孝祥以下三百五十六人賜進士及第、出身。
這一年兩國隔江對峙,仍然保持和平,連續四年未起摩擦爭鬥。
轉眼進入戰國六年,一直存在的南北正統之爭,在士子之間進入白熱化,詩詞文章隔江頻傳,舊友故人對罵反目。
爭到後來,學子聯名上書、官吏紛紛上奏:一統南北,方為正統!
五月初六,宰相黃誠召集議政閣員議事,決定是否對南朝用兵。
五月初八,全員表決年內對南朝用兵,一統南北。
同日,任命樞密使梁秋為統帥,孟修、孫正為副,負責渡江統一問題。
當月開始悄然準備,趁夏糧收割、秋糧搶種,河北、中原兵力暗中向長江一線調動。
七月初三,西路荊湖護民軍從複州、黃州、漢陽同時發起渡江戰役,合攻鄂州城。
同日,東路護民軍從淮西和州、淮東揚州發起渡江戰役,西攻建康府,東攻鎮江府。
四年準備,千船齊渡,勢不可當,匆忙之間,宋軍不敢應戰,東路軍先頭部隊輕鬆登岸,很快建立登陸陣地。
一天之內,護民軍在建康、鎮江二府附近分別集結兩萬精兵。
隔天便開始對兩座沿江重鎮展開強攻。
隨著渡江的護民軍越來越多,宋軍軍心潰散,先後棄守,護民軍輕取建康、鎮江二府。
稍作休整,繼續向南殺去。
隨後幾天內,集結於江北的二十萬大軍全部渡過長江,鋪天蓋地向臨安撲去。
聽聞護民軍突然發動渡江戰役,臨安朝廷震驚,還沒等商量出辦法,便得到鎮江、建康失守的消息。
情急之下,臨安急令楊沂中、李顯忠各領五萬兵馬北上阻擊。
七月初八,護民軍與宋軍戰於溧陽,宋軍大敗。
初九,又戰於宜興,宋軍再敗。
初十,再戰於湖湫鎮,宋軍又敗。
十一日,趙構匆忙下詔,立普安郡王趙眘為太子,監領國事。
七月十二,護民軍兵鋒直抵湖州,前鋒抵達長興。
同日,趙構得知消息,下詔禪位太子趙眘,入住德壽宮。
十四日,王蒙領水軍擊敗兩浙水軍,封鎖杭州灣,臨安震動,關閉全部城門。
十五日,護民軍於武康、德清兩地再敗宋軍,宋軍士氣低迷,一路敗退。
十八日,兩軍再戰於安溪,宋軍再敗再退。
二十日,楊沂中、李顯忠於餘杭收攏殘軍六萬,作最後抵抗。
十九日,孫正親自率軍十萬與宋軍戰於餘杭。
兩軍大戰一天,隨著王蒙水軍偷襲臨安城得手的消息傳到宋軍耳中,宋軍再無鏖戰的勇氣,四散潰退,俘虜無數。
楊沂中、李顯忠折於亂軍之中。
二十二日,孫正、王宏逸引軍十三萬抵達臨安城北。
同日,分兵圍城。
楊沂中、李顯忠全軍覆沒的消息傳至城內,臨安君臣雖然驚恐,但還抱有僥幸心理,因為鄂州、江州還有數十萬大軍,隻要能守到他們來救駕,臨安還有轉機。
但當護民軍在城外架起拋石機,鬥大的石彈開始轟擊城牆之後,絕望之情開始在臨安君臣、百姓之中迅速蔓延。
三輪石彈震懾過後,攻城之戰暫時停止。
孫正、王宏逸端坐西湖廳,喝茶品茗。
“三輪攻擊好像不夠,城裏沒動靜。”
“足夠了,城裏都是聰明人,很惜命。”
半個時辰之後,錢塘門外將官來報:“南朝請求麵談議和!”
“議和?他們難道以為我們跟金人一樣,是來搶錢發財的不成?”孫正哭笑不得。
王宏逸搖扇笑道:“他們就是這幅德行,不妨聽他們說說。”
“帶他們過來。”
兩刻鍾後,三名紅衣官員在護民軍押送下來到二人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