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
[處方用名]江香薷、陳香薷、西香薷、嫩香薷、香茹。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胃經。
[功效應用]
1.發汗解表,化濕和中 用於陰暑證。本品辛溫發散,其氣芳香,人脾胃可化濕和中,故多用於外感風寒而兼內傷暑濕等症。常與厚樸、白扁豆、金銀花等同用,以達祛暑解表,清熱化濕,如香薷飲。
2.利水消腫 用於水腫兼有表證及小便不利、腳氣。可單用或配白術、益母草等健脾利水藥同用
[性能特點]本品辛溫芳香,外能發汗解表,內能化濕和中而解暑,最適宜於夏季外感風寒、內傷暑濕之陰寒閉暑證,有“夏月麻黃”之稱,此外,又能利水消腫,以治風水水腫最宜。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用於解表,不宜久煎;利水消腫須濃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發汗之力較強,有耗氣傷陰之弊,故氣虛、陰虛、表虛有汗者忌服。
中藥鑒定 香薷
[來源]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幹燥地上部分。前者習稱“青香薷”,後者習稱“江香薷”。
[產地]江香薷主產於江西、浙江等;青香薷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莖葉茂盛、花盛時擇晴天采割,除去雜質,陰幹。
[性狀鑒別]
1.青香薷 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基部類圓形,直徑1~2mm,節明顯,節間長4~7cm;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後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3~5 疏淺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圓卵形或圓倒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鍾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直徑0.7~1.1mm,近圓球形,具網紋。氣清香而濃,葉微辛而涼。
2.江香薷 長55~66cm。表麵黃綠色,質較柔軟。邊緣有5~9 疏淺鋸齒.果實直徑0.9~1.4mm.表麵具疏網紋。
[化學成分]兩種香薷均含揮發油,油中主含香荊芥酚、麝香草酚等。
[性味功效]性溫,味辛。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用量3~10g。
食用方法
泡茶
香薷和白扁豆、厚樸合用,用水煎煮後飲用,此茶具有解表散寒、化濕和中的功效,可作為夏季解暑的涼茶飲用。
煎湯
香薷入藥煎服,用於發汗解表,用量不宜過大,宜後下煎煮時間不宜過長。用於利水消腫,治療水腫時候,用量宜稍大,且須濃煎。
熬粥
將香薷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白糖即可。此粥有化濕和胃、解暑的功效,尤其適合於夏季服用。
香薷炮製方法:
1. 炒製:曬幹後炒熱,時間5-10分鍾,適用於寒性疾病。
2. 曬製:洗淨後晾曬3-5天,適用於濕性疾病。
3. 蒸製:蒸煮30-40分鍾,適用於風寒感冒等疾病。
注意事項:
1. 選擇新鮮香薷,保證藥材質量。
2. 火候適中,避免過火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