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麻黃(1 / 1)

解表藥

1.含義: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解表藥,又謂發表藥。

2.性能特點

解表藥多具有辛味,性能發散,主入肺、膀胱經。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從汗而解,從而達到治愈表證。這類藥物具有發散解表功效,部分藥物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

..分類

1.發散風寒藥(辛溫解表藥)

功效:發散風寒

適應證:外感風寒所致的風寒表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表實證)或汗出不暢(表虛證),頭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部分藥物兼治痹證、喘咳、水腫、麻疹及瘡瘍初起兼有風寒表證等證

2.發散風熱藥(辛涼解表藥)

功效:發散風熱

適應證:外感風熱所致的風熱表證。症見發熱微惡寒,有汗,咽幹口渴,頭痛目赤,舌苔薄黃,脈浮數。部分藥物兼治風熱所致目赤多淚,咽喉腫痛,麻疹不透及風熱咳嗽等證

發散風寒藥

麻黃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幹燥草質莖

[處方用名]麻黃草、麻黃絨、炙麻黃、蜜麻黃。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應用]

1.發汗散寒 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主要是通過發汗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發汗 強,多用治外感風寒重證,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宣肺平喘 用於風寒束肺之喘咳實證。

3.利水消腫 用於水腫而兼有表證者。

[性能特點]

1.為辛溫發汗之峻品,被譽為“發汗解表第一藥”。

2.為宣肺平喘之良藥。

3.可治風水水腫。

[用法用量]煎服,2~10g。發汗解表宜生用 ,止咳平喘多蜜炙用;搗絨緩和發汗,小兒、年老體弱者宜用麻黃絨或炙用。

[使用注意]發散力較強,故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當忌服。

△麻黃莖發汗,麻黃根止汗,區別應用

中藥加工

[產地]主產於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新疆、甘肅等地。

[采收]采收時間一般在10~11月,采收時用鐮刀或剪刀刈割,留茬高度以離根莖2cm左右為宜,采後運回加工。

麻黃采收應注意時間,過早產量和生物堿含量都會降低;過遲產量雖高,但木質化程度高,生物堿含量也會降低,故都會影響麻黃的品質和效益。收獲後長出的再生株每兩年輪采收一次最佳,采收時注意保護根莖,否則影響生長,造成死亡或第二年減產。

[產地加工]采收後去除雜質,陰幹,或晾至 5~6 成幹,紮成小把,再曬幹即可。

中藥炮製

處方名:麻黃,麻黃絨,炙麻黃,蜜麻黃,炙麻黃絨,蜜麻黃絨。

[炮製方法]

1.麻黃 取原藥材,淨製後切段;或淨製後稍潤,切段,幹燥。

2.炙麻黃 取淨麻黃段,將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段中拌勻,悶潤至蜜汁被吸盡,置預熱後的炒製器具內,文火炒至不粘手時,出鍋,晾涼。

每 100kg淨麻黃,用煉蜜 20kg。

3.麻黃絨 取麻黃段,碾壓成絨狀,篩去粉末。

4.炙麻黃絨 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後,淋入麻黃絨內拌勻,悶潤至蜜汁被吸盡,置預熱後的炒製器具內,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出鍋,晾涼。

每 100kg淨麻黃絨,用煉蜜 25kg。

[成品性狀]麻黃呈圓柱形的段,表麵淡黃綠色至黃綠色,粗糙,有細縱脊線,節上有細小鱗葉,切麵中心顯紅黃色。氣微香,味澀、微苦。蜜麻黃,表麵深黃色,微有光澤,稍有黏性,有蜜香氣。麻黃絨呈鬆散的絨團狀,黃綠色,體輕。蜜麻黃絨為黏結的絨團狀,深黃色,稍有黏性,味微甜。

[炮製作用]

1.麻黃 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能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生麻黃長於發汗解表,多用於風寒表實證。

2.炙麻黃 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長於宣肺平喘。多用於表證已解,而肺氣壅閉,咳嗽氣喘較重者。

3.麻黃絨 發汗作用緩和,適於風寒感冒的老人、幼兒及體虛者。

4.炙麻黃絨 作用更緩,適於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弱者。

[炮製研究] 麻黃蜜炙後,其發汗成分揮發油含量下降,使辛散發汗作用變緩和,而對止咳平喘的主要成分麻黃堿的含量影響不大,在蜜的協同作用下,宣肺平喘止咳作用增強。

【貯藏] 置於通風幹燥處,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