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高翰林魂歸地府 張玉華肩挑重擔(1 / 2)

重慶的西北部有一個美麗的小村,村裏有許多小山坡,山坡之間蜿蜒著一塊細長的平地,叫做長壩。

長壩上有一戶人家,姓高,祖上是從貴州搬過來的。聽說長壩最早的原住民在張獻忠屠四川的時候被殺得隻剩下最後一戶。

高家祖先在貴州是一介貧民,沒有土地,生活十分窮苦。

他們聽說遷移到四川可以免費獲得土地,先到先得,二話不說,穿著草鞋,連夜挑擔趕路,一家子披星戴月,最後到了長壩。

高家從此在長壩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分散在長壩周圍。如今到高翰林這裏,少說也有十幾代了。

從高翰林往上數,家族裏並沒有出一個著名人物,仍然是世代為農。

因為高翰林能寫會算,認得幾個字,算是半個文化人,村裏就招他去當了會計。

在高老頭眼裏,這也算得上光耀門楣了。

高翰林到談婚論嫁的時候,給他說親的頗多。

他最後娶了鄰村一戶殷實人家的小女兒,陪嫁了很多東西,據說光陪嫁的那張楠木圍台床就羨煞旁人,雕工精美,鑲銅嵌玉,足足占了大半間屋子。

他老婆叫張玉華,白白胖胖的,是出了名的胖美人,言語爽利,人也勤快,性格開朗。張玉華的老爹是做小生意的,娘家人丁興旺。人人都說高翰林是從糠蘿兜跳進米蘿兜裏,撞了大運了。

高翰林夫婦生了三男三女,老大是女兒,叫美君,老二是兒子,叫端陽,老三老四都是兒子,分別叫建軍和國慶,老五是女兒,叫青鳳,最小的女兒叫做明月。

在高翰林夫婦的辛苦經營下,起了好幾間大瓦房,還有幾間茅草房。右邊是他的同胞兄弟高有德一家,左邊一家姓馬。

隔著長壩,對麵坡腳下住了一大家子,也姓高,跟高翰林是同族宗親。這家人一連生了八個孩子,活了六個,全是兒子。

高翰林家斜對麵不遠處有一個山坡叫觀音坡,據說以前坡上有一座觀音菩薩,不知何故,也不知何時,觀音一夜之間消失了,但觀音坡的名卻保留了下來。

川渝地區的農村,有竹林處必有人家。高翰林家後頭坡長了一大片翠竹,綠油油的,遠遠望去好似森林,農房掩隱其中,炊煙嫋嫋,白鶴飛來飛去,好一幅水墨畫。

自從高翰林當上會計後,高老頭就成了村子裏德高望重的長輩。他走到哪裏都背著一雙手,十分滿足鄉鄰的恭維。

高老頭解放前是佃戶,祖上的土地到他這一代早已丟光,靠租地主家的田地來種,賴以過活,風霜雨雪,遍嚐人世艱辛。

臨到解放的時候,好不容易存了點錢糧,碰上地主一家要賤賣田地,以為天降餡餅,傾盡所有買了幾畝地,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高老頭的死極負傳奇色彩。

聽說在他六十八歲那年,老當益壯的他趁著大好月色趕著牛在水田犁地,突然聽到天上傳來“吱呀”的聲音。他抬頭一望,恍惚間看到天空居然開了兩扇門,出來一行送葬的隊伍,吹吹打打,十分滲人。

嚇得他連忙扔下牛,連滾帶爬,沒命似地跑回家,把自己裹在被子裏瑟瑟發抖,一麵驚恐地說:“不得了了,開天門了!”

我們那自古有個迷信的說法,說是撞見開天門,如果是迎親的隊伍,那麼是好事,如果是送葬的隊伍,就會觸黴頭。

高老頭從此一病不起,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

而高翰林這個人,什麼都好,就是脾氣不好,太剛,做事情總是丁是丁卯是卯的,一點都不圓滑,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吃了不少的虧。

有一次,村長聯合其他人舉報高翰林挪用公款。

高翰林不服,在村民大會上他當著全村人的麵一五一十地駁斥了村長的誣陷。說是村長要他做假賬挪用公款,他不幹,就被他們聯合起來擺了一道。

但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眾口鑠金,獨木難支,沒多久,高翰林就被迫主動請辭,跑去跟他一個表兄學泥瓦匠去了。

高翰林一家最開始在村裏算是比較富裕的,後來隨著孩子一個個降生,他又辭掉會計去幹泥瓦匠,日子漸漸艱難起來。

那天,高翰林去鄰村幫一家人蓋房,一個沒站穩,從屋頂上跌落下來,後腦勺剛好碰在一塊大石頭上,撞了好大一個洞。

大家紮了一副擔架把他抬到區醫院,血流了一路。等張玉華帶著一群孩子趕到醫院時,高翰林已經閉上了眼睛,沒能見上最後一麵。

張玉華欲哭無淚,臉色雪白,比死去的高翰林的臉還要白,嘴唇卻咬出了一股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