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五明幼兒班及小學生活(1 / 3)

第一節 五明的父親、母親

五明父親程元吉、母親唐忠明都是瀘州瀘縣人。

瀘州這座長江邊上的城市,長江流到此地有280華裏了,瀘州城在長江北麵。沱江自其北而來,彙入長江。《蜀誌》所雲“天生重慶,鐵打瀘州”即是指的此地。舊時瀘州城街道全是以石頭鋪成,然路麵不寬,且船夫來往頻繁,城內常是擁擠不堪。城內有東西、南北兩條大街形成的城區街道骨幹。舊時瀘州城內還有外國人開的雜貨鋪、服裝店、毛皮店等數量眾多,十分繁華。建築有文廟、城隍廟、關帝廟、縣衙門、巡警事務所、監獄、團練總局、農務會、商務會、郵政局等等;學校有師範學校、女子學校、中學堂、小學堂等,教育事業興旺。

瀘州出產豬鬃、絲綢、橘子、桂圓(龍眼)、鐵錫、土布、煤等。釀酒業普遍,農工商業皆是相當發達,居民富裕程度亦高。房屋、商店外觀華麗者數目眾多。此外尚有官設銀行,本地知縣經該銀行所發行10錢、20錢紙幣,流通順暢。

交通方麵,瀘州沿長江而下570華裏是為重慶,逆流而上前往宜賓,亦是在1周之內。陸路到隆昌100多華裏,到富順縣有180華裏。產自自流井之食鹽,經沱江而下,2日可抵達瀘州,長途經宜昌,運至沙市、長沙方向。

瀘州城內皆使用長江水,未曾見到水井。

瀘州特色小吃有,1、瀘州豬兒粑。瀘州地區特色傳統名吃之一,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質量優良,以其糍和而味香糯軟而不粘牙的獨特風格成為瀘州一絕。瀘州豬兒粑分鹹餡、甜餡兩種。鹹餡以鮮豬肉、冬筍、香蔥、味精、精鹽等為原料;甜餡以白糖、化豬邊油、桔紅、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為原料。2、鳳凰蘿卜,傳統菜肴,其主要食材是雞肉、白蘿卜、紅蘿卜、蔥。3、參蒸鱔段,這是一道名菜,屬於川菜。鱔肉軟爛鮮香,湯汁清爽味釅,並具有補中益氣,生津潤燥之功效。4、瀘州葡萄仿,原名玉蘭絲,是四川瀘州地區特色傳統名點之一,色白如玉,質嫩如蘭,是新春佳節款待貴賓的佳品。特色是色形優美,組織鬆脆,入口化渣,甜度適宜,深受群眾的喜愛。5、蘿卜半湯魚,蘿卜半湯魚是一道用以多種美味食材所混合製作完成的地方名品佳肴,以鯉魚、白蘿卜為主料菜品,是家常菜中健脾開胃的好選擇。6、瀘州黃粑,瀘州黃粑不僅是瀘州,同時也是自貢、宜賓等地老百姓熱愛的傳統小吃之一,傳統節日食俗,在川西南地區民間流傳幾百年至今。瀘州黃粑色澤金黃、香氣濃鬱、味甜糯和。其獨到之處在於包料選擇的是良薑葉,黃粑的香味正是來自良薑葉內所含的芳香油。剛蒸熟的黃粑香氣撲鼻,冷卻後,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槽水內煮沸食用,別有一番風味。7、牛肉湯鍋,牛肉湯鍋是由牛腩肉等製作的食物,調料是蒜、花椒、八角 。8、瀘州白糕,白糕是以糕類小吃著稱的,始產於1920年代的“三義園”白糕店,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的特點聞名巴蜀,成為一種老少皆宜的早點佳品,有的還在筵席上作“過中”點心。瀘州白糕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等特點聞名全川,選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豬油為原料,用提糖方法精製而成,故全稱桂花豬油提糖白糕。剛出籠的白糕,潔白滋潤,香氣襲人,誘人食欲。9、搭搭麵,搭搭麵是四川敘永的傳統名吃,骨頭原汁湯,雞湯為麵湯,將搭好的麵條下鍋,煮熟後起鍋於湯碗中,再舀一勺臊子蓋麵上,撒上蔥花,撲鼻生香,入口味美、味鮮,經濟實惠而名傳永寧河上下。後來,又在臊子上進行改進,把川南小麵風味與搭搭麵原湯結合,使其製作工藝不僅成為一種技藝表演,而且口感、質感更滿足人們的要求。

五明父親程元吉、母親唐忠明都是解放前“川南師範學堂”畢業的,解放後這個學校叫“瀘州師範學校”,現在這所學校叫“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他們當時都在四川瀘州德龍鋪小學教書。

五明父親程元吉、母親唐忠明在德龍鋪小學這裏相識相知三年多,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裏,他們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幫助,他們都有很強的事業心和上進心。五明母親經常去聽五明父親講課,五明父親也經常去看五明母親上課。生活上他們彼此關心、照顧,一來二去兩人就產生了感情,五明父親母親是在1954年7月結的婚,由於當時物資極為匱乏,婚禮是相當簡樸的,沒有辦酒席,隻是給親戚和學校同事等發了點糖。

五明小時候經常聽父親程元吉、母親唐忠明講他們兩個的故事。

五明父親程元吉自幼聰明好學,四歲多就開始發蒙,讀私塾,由一個當地的老學究教他,學習\"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五明父親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當時每年中秋節時,當地的私塾都要舉行考試,考試主要是考誰認字多,五明父親8歲時,當年中秋考試得了第一名,周圍鄉裏、同學都來道賀。

1940年,五明父親程元吉在瀘縣土主新學堂讀高小,讀了兩年,學習成績優秀。

五明父親程元吉在瀘縣土主高小畢業後,考入瀘州城裏“瀘州市峨岷中學”讀初中,這所學校創建於1912年,就是”瀘州市二中“的前身,現在這所學校又更名為“瀘州老窖天府中學”,五明父親在瀘州峨岷中學讀了三年,學校坐落在瀘州的鳳凰山上,峨岷中學前身為成都天府中學瀘縣分校,四川第二十軍軍長楊森任董事長,劉子瑜任校長。1938年更名為“瀘縣私立峨岷中學”。1950年,經瀘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將原“育群中學和峨岷中學”合並成瀘州二中。這所學校,在當時的瀘州也是一所名校。

五明父親程元吉初中在瀘州峨岷中學讀了三年,1945年五明父親初中畢業,被保送到川南師範學堂學習,這個學校始建於1868年,最初的名字叫川南書院,後改名為川南經緯學堂,再後來才改為“川南師範學堂”,是全四川第一個“新學”。解放後叫“瀘州師範學校”。現在這所學校叫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要知道能夠到川南師範學堂讀書,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為當年是“八縣一市”參加考試(八縣指:瀘縣、隆昌縣、富順縣、合江縣、納溪縣、古藺縣、古宋縣、敘永縣,一市指:自貢市)當時的瀘州市,名稱上叫瀘縣,五明父親程元吉是以瀘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川南師範學堂的,因為當時師範學校是公費讀書,不交學費,所以報考的人很多,當時瀘縣是有400多人參加考試,隻取12名。這說明五明父親程元吉的成績是相當優秀的。 當時的師範學校畢業後,工作是不包分配的,招生每年的秋季和春季都進行,也就是說秋季和春季都有學生畢業,所以每年六月和臘月都有人麵臨要找工作,有關係的就托關係找工作,沒有關係的就請客送禮、四處奔走,當時有人將這種情形稱為“六臘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