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盯著電話。
到底是什麼這麼重要,能讓林雅推翻籌備了好幾個月的計劃?
陸明將趙凱給的照片夾在記事本中間。
如果陸明關於畫筆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屍體的放置就呈南北走向,頭部朝著東邊。兩隻手腕交叉放在腹部。雙腿完全伸展開來。
除了盆骨和腳骨,所有一切從解剖學角度來看都擺放得那麼準確。
太準確了。
膝蓋骨不差毫厘地放在了大腿骨末端。膝蓋骨的位置沒道理保持得那麼好。
其他一些部位擺放得比較離譜。
右側的腓骨擺放在右側脛骨內側。實際上應該位於脛骨外側。
結論:現場被人重新整理過。
莫非某位考古學家為了拍照整理了那些骨頭,抑或這些骨頭的重新排列有什麼寓意?
陸明把照片拿到顯微鏡底下觀看,降低放大倍率,調好視覺光。
陸明發現骸骨旁邊的塵土中有一些腳印。放大倍率,陸明至少能分辨出兩類鞋印。
結論:至少有兩個人到過現場。
陸明開始推斷那具骸骨的性別。
頭骨的輪廓較大,下顎呈方形。隻能看見骨盆右半側,但是髖骨窄而深。
結論:死者為男性,而且可能性極大。
陸明開始推測死者的年齡。
上顎牙齒相對完整。下顎牙齒缺了幾顆且沒有章法。兩半盆骨咬合準確,前方其中一邊盆骨的交合處現在凸向鏡頭。盡管照片是絨麵相紙,但是骨麵看起來光滑而平整。
結論:死者是一個已經步入青年但是尚未到中年的成年人。可能。
可怕。一個死去的成年男子牙齒不好,骸骨被人動過。可能。
“總算有些進展。”陸明模仿陳瑤的口氣說。
時鍾指向1點40。陸明有些餓了。
脫下工作外套,摘下光學眼鏡,陸明洗了洗手。走到門口時,陸明遲疑了一下。
陸明返回到工作台前,撿起照片,打開抽屜,把它壓在一個記事本下麵。
到了下午3點,陸明對於吳國良的死因並不比中午時認識得更清楚。如果說多了點什麼,陸明多了許多困惑。
人手能夠觸及的範圍是有限的。
他們可以開槍射向自己的前額、太陽穴、嘴巴、胸部,卻無法開槍射向自己的脊椎和後腦。
把槍管頂住這些部位,而且還要用手指或腳趾扣動扳機,太難了。
所以,我們通常可以從彈道來判斷是自殺還是他殺。
當子彈射穿骨頭的時候,創口周圍會出現微小的骨頭碎片,子彈入口處會形成內凹的創麵,子彈出口處會形成外凸的創麵。
子彈射入。子彈射出。彈道軌跡。死亡的方式。
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是吳國良自己朝頭部開的槍,還是其他人開的槍?
問題就在於吳國良頭骨的創麵看起來就像是從箱子上摔下來所致。
為了鑒別子彈切入角度,陸明首先必須確定凶器何在。
用鋼絲鋸鋸了幾個小時,陸明在吳國良的右耳後部,靠近頂骨、枕骨和顳骨交合處發現一個橢圓型的創口。
吳國良夠得著?你可以試試,陸明打賭肯定不行。
另外一個問題。彈孔的截麵既向內凹,同時又向外凸。
先不管截麵的凹凸問題了。陸明隻有依據骨裂次序進行判定。
頭骨是用來容納腦髓和少量液體的。
就這些。再也沒有多餘空間。
射向頭骨的子彈會引發一係列事件,每一種可能發生或不發生,還可能伴有其他可能性。
首先,會形成一個彈孔。伴隨著彈孔的形成,傷口處的碎骨向外爆出,覆蓋在頭骨周圍,子彈穿過大腦,將腦灰質排擠開來,在內部生成新的空間。
這樣頭骨內部的壓力增大,頭骨中心質量較大的碎片會垂直壓向子彈入口處向周圍擴散的其他碎片,由於杠杆作用,其他骨頭就會向外突起。
如果重的碎片和擴散出來的碎片相互交錯,嘭!頭骨的那一部分就會粉碎。
另外一種可能。頭骨沒有粉碎,但是子彈在頭骨的另外一端離開,碎片從入口處順著彈道向內四陷,重擊在出口處的碎片上,碎片的衝擊力沿著入口處形成的碎片一路逐漸減弱,出口處的碎片就絕不會比入口處的碎片走得遠。
想象一下這種情況,射入頭部的子彈會產生衝擊力,致使能量必須轉移到某處去。
就像我們人一樣,它就會去尋找一個出口。在頭骨裏,它就會衝開有過縫合或破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