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在機器深度學習方向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近日,在祝青山教授,方遇林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中......”
方遇林,方遇林,方遇林......
新聞的內容我漸漸聽不清了,耳畔隻剩下這個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名字。
我輕輕的呢喃著重複著這三個字,它將我的思緒拉入到我和他在英國的那些日子。
“你跟遇林在一起隻會害了他!遇林是我們家傾盡全部資源培養的,對於國家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因為你,影響他未來的發展,犧牲太大了!”
“他如果留在英國,能不能受重用,能不能發揮所長,有沒有好的平台,你們要想清楚。”
“有些影響因為你們的生活經驗不足,還看不到。遇林未來回國應該是前途無量的。如果他選擇了你,那麼他基本是沒有出路的!”
我的腦海中殘存的記憶讓我回想起那一天方遇林媽媽對我的疾言厲色,冷漠而決絕。
一旁的方遇林則是對著惱怒的她麵無表情,默默聽完了對我的嗬斥。
那真是艱難的一天,時至今日我再次回想起來也還能重新感受到當日的羞憤,他媽媽的話如同一把利刃,把我刺得體無完膚。
最後他拉著我的手,不惜以斷絕母子關係為挾,堅定的帶著我離開,隻留下滿臉驚愕的母親。
那時的我們以為隻要堅定的愛彼此,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年輕的時候真好啊,因為無知所以無畏。
那時的我們有護彼此周全的真心,和與全天下為敵的勇氣。
隻可惜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年輕了。
我們在一起的那幾年,真的很美好。
時至今日我回想起我們那時的日子,也忍不住嘴角盈滿笑意。
這是我們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那些漫漫歲月中,為彼此築起的最溫暖的港灣。
距離我回國已經快一年了,很多東西變了,但也有很多東西沒有變。
還記得剛到英國的那個時候我英語還講不利索。為了提升英語,我每天都會聽BBC新聞磨耳朵,久而久之早起聽新聞的習慣就被保留了下來。
但我卻從來沒有想過,回國後會有一天我會在國內的新聞裏聽到他的名字。
我想過他會變得很優秀,但我沒有想過,他會那麼早一飛衝天。
才剛過三十歲,就已經是正教授了啊,還有那麼耀眼的科研成果。
如今的他對於我來說,太近又太遙遠,太熟悉又太陌生。
這些年來,他走的那麼穩,那麼遠,一切都按照著屬於他的既定的人生路線和製定好的人生規劃來的。
也許就如當初他媽媽所說的那樣,我和他分開,是正確的,是對他前途最好的選擇。
我打開手機屏幕,進入APP裏關掉了聽新聞模式,點開了詳情頁麵。
報道中的他自信陽光的笑著,和同事一起捧著了屬於他們的表彰獎勵。現在的他,一個年輕的科研新秀,一如新聞文稿中寫的那樣前途無量,鵬程萬裏。
我繼續瀏覽著新聞的內容,盡管裏麵有很多我看不懂的專業術語,我依舊逐字逐句的費力的讀著,像讀著這些年他沒有我的人生。
劃到了文章結尾處我看到了附有他的個人簡介和生活照片。看到照片我不由得一愣神,想起來這張照片還是我們剛在一起的時候我用手機給他拍的,那時的他笑得一臉青澀,到現在七年了。
他居然一直都沒有換。
我歎了口氣,最終還是關掉了新聞。
自從他回國後我們便不曾聯係了,微信裏他是我好友列表裏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段時間我也是聽別人說起,他回國後被一所重點高校人才引進,偶爾見他的朋友圈也是轉發一些關於學術科研突破的行業新聞,我看不懂,也對這些晦澀難懂的行業術語不感興趣。
那些年的我也從沒有想過我還會回國。
和他分開後,我渾渾噩噩了一段時間。在倫敦我每天一個人機械的上班下班,恨不得住在公司裏麵。
也許隻有忙於工作,我才能忘記他。
那時候我以為我會在英國呆一輩子,一個人在異國他鄉生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