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帝君將十份卷案,提禦筆圈出了五甲之名。
“宣讀吧!”
“是,陛下!”陸遊雙手接過卷案轉身來到台邊。
“諸位請安靜,今排名已出,請一千零九十七號、八百一十號、七百四十一號…站到台前。“
不多時,十位參賽者來到前台。
“將你等大牌放於身前桌上,再往後一步。”
陸遊點了點頭
“五甲詩題為《征怨》,為四十六號參賽者所作。”
有學子拱手示意,監考官上前核對木牌記上名字。
歲歲金河複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塚,
萬裏黃河繞黑山。
陸遊的聲音,在真元的加持下,傳遍全場。
“嗯,此詩意境頗高,通篇未見一個“怨”字、怨語,緊緊圍繞產生怨情的原因。”
“分別從時間和空間著墨,用語極為凝練,通過對繁忙枯燥的征戰生活和邊塞荒涼環境的描寫,表現征人的怨,字裏行間都蘊含著怨情,讓人讀來回腸蕩氣。”
觀眾席上,一位老者緩緩點頭,說出了一段評價。
“四甲詩題為《己亥歲事》,為三百九十號參賽者所作。”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
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
近來長共血爭流。
“探尋實質,句句珠璣,字字見血,寫得力透紙背,簡直是入木三分,好詩啊!”
”三甲詩題為《從軍行》,為一百一十六號參賽者所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好!說得好!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誰言百無一用是書生!”
此詩一出,不論台上眾位大臣,台下參試學子,還是圍觀百姓,都被這首詩的豪氣所感!
“果然是好詩,我都想戒筆從軍了。”
“是啊!大炎兒郞,就該往邊疆之上,保家衛國才是!”
“二甲詩題為《從軍行·其四》,為七十八號參賽者所作。”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斬樓蘭終不還。
”好!好!“
”此詩猶如麾下有數萬血鐵戰將,終年苦守邊關,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詩中概括無遺。”
“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誌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斬樓蘭終不還”,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那老者點點頭,不禁老淚縱橫!
“首甲詩題為《從軍行·其七》,為十二號參賽者所作。”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陸遊念完詩句。
聲音不大,但在真元作用力下,傳遍全場。
原本議論紛紛的現場,漸漸安靜了下來。
“胡瓶落膊,紫薄汗。”有些百姓輕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