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毫末雖小,但能長成大樹,壘土雖微,但能築建高台,一步雖短,但能丈量千裏,趙春兄弟,你是隻看前半句不看後半句啊!”李長思笑著說。
“此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從字麵的意思來看,是提醒我們要注重平時點點滴滴的小積累,重點就是一個字——小。”侯俊說道。
“就依你所言。”季異率領眾人進入這個小的山洞。
此山洞十分狹小,無法做到並肩而行,好在走了不遠,路就變寬了,此時抬頭一看,竟然第三次看見兩個山洞,隻見這兩個山洞大小、高低都相近,並不像前麵兩次那般。
“哎呀呀,怎麼又是岔路,我倒要看看這次又寫了什麼鳥語。”趙春厭煩地說道。
五人走近一看,果然還有文字,就刻在洞口之間。
上上即下,下下則上。
大大即小,小小則大。
侯俊說到:“這些字看著簡單,但通體表達出”一視同仁“的意境,想要以此選擇走向,比前兩次都難。”
是啊,這四句話,每句話中間都省略了“遇”字,就是說上遇見了更上的,便成了下,而下遇見了更下的,便成了上;大遇見了更大的,便成了小,小遇見了更小的,便成了大,所謂的大小和上下隻是人為規定的相對概念,實際上並無本質區別。”李長思說道。
五人陷入了沉默。
“長思先生這番話,讓我想起了師父清明子告訴過我的無住境界。”獨步發言打破了沉默。
“何為無住?”季異問道。
“所謂無住,就是要明白萬物雖樣式不同,但均是因緣聚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無一可以獨立存在,所以本性皆空,悟到此處,便可了卻分別心,沒有了分別心,自然也就不會對某些事物特別看重或產生執念,進而便達到了‘無住’的境界。”獨步解釋道。
“獨步兄弟,你說的話我怎麼一個字都聽不懂!”趙春說道。
“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啊,但我猜想這石壁上的十六個字,並不是要提示我們去選擇那個洞口,而是告訴我們這兩個洞口一樣,要不都不可走,要不都可走。”獨步說道。
”哎呀,這個思路好!”侯俊不由地感歎道。
“獨步兄言之有理啊!”李長思回應道。
季異見眾人的反應,再加上自己也認可獨步的思路,便當機立斷,說道:“我們曆經艱險,來到此處,豈可半途而廢!眼前這兩個洞口是龍潭虎穴也好,洞天福地也罷,我們都要闖上一闖。”
其餘四人紛紛表示讚同。
“現在我們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長思先生你的傷勢最重,難以支撐繼續冒險,就待在這個地方準備隨時接應,我和侯俊一隊,二弟你和趙春一隊,我們分別進入兩個洞穴,記住要千萬注意安全,如果發現危險,要立馬返回此處,絕不能猶豫。”季異繼續說道。
說罷四人便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