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是三國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片段中孟德公對龍的闡述,言簡意賅。事實上,曆朝曆代,關於龍的記載傳說層出不窮;據統計,從漢朝到隋朝八百多年裏,史書有記載關於龍現身的事件共有100多次。從元朝到清朝時期,短短幾百年中關於真龍現身的事件光史書的記載就多達119次。那麼,世上到底有沒龍,龍又在何處?最直觀的證據就是在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裏,牛、蛇、虎、兔等十一種生肖動物都是真實存在的,按理說龍也該如此。
據《營口市誌》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餘,脊骨共29節。偽營口第六警署將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當時的《盛京時報》派人采訪,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並茂。”
可以說營口墜龍是近代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睹龍事件。那麼此事孰真孰假,在那個特殊年代,背後究竟還會隱藏著什麼?作為此事親曆者的孫輩,當我第一次聽爺爺講述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就被深深地震撼著;即使在後來自己也經曆頗多,但每思及此,都不免有所感慨。如今長者已逝,中華日盛;我就把它當成故事記載下來罷,權當紀念。(為方便閱讀,特以爺爺的第一人稱呈現)
鍥子
雨,漫無邊際的雨;視野中,一串一串,仿佛把天和地都要連接起來。我輕輕抬頭搖了搖,甩掉鬥笠上淤積的大量雨水;二月的天氣算不上冷,但山風刮來,刺過早已濕透的衣衫,我還是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怎麼樣,宇娃?申時快過了,到了酉時,還翻不了嶺,咱爺倆就隻能山裏過夜了。”身後爺爺的聲音傳來。
“沒事阿爺,好著呢!”我連忙回答,同時加快了步伐。腳上的布鞋,腿間的綁布,連同腰中的係帶都已泥濘不堪。一邊疾行,一邊思緒回到了月前:我叫劉偉琪,字浩宇;爺爺叫劉晉鵬,字鶴軒,熟悉的都叫他鶴軒先生或鶴軒公。我們來自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家族,從先祖禦龍氏劉累公傳承至今,已經數千年;累公善禦龍,自夏王開始,曆朝曆代我們這一支或大隱於朝或中隱於市或小隱於野,都會和龍關係密切,“望龍氣、定龍脈、誅惡龍”九字真訣;故被稱為守龍一族。
滄海桑田,現今已是 農曆甲戌年,民國二十三年;正值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爺爺帶我避居在天津衛郊一座村落中。然而二月的一封書信,卻使他帶我遠赴新京(即長春)。一路風塵仆仆自不用提,到達新京那晚的情景我還曆曆在目。
那是一所鬧中取靜的院落,剛入城門時爺爺出示信物後就有專人帶我們到此。院落正門牌匾題了“海藏樓”三字楷書,字勢偏長而又蒼勁樸茂,極有韻味;爺爺駐足看了看,長歎了口氣。我正想說話,一個略帶疲憊卻又倔強有勁的聲音傳來:“鶴軒,你我數十年未見,為何剛到此地就唉聲歎氣做古人狀?哈哈!”循著話音,一個清瘦卻又矍鑠的長衫老者疾步走出,對著爺爺重重作了個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