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不明則已,紛筆臨書開君蘭(2 / 2)

人之初,沒有本善,沒有本惡,沒有絕對的善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人生,善惡的概念以及價值體係都是建立在早期人族對陰陽的認知之上的,有絕對的善,也有絕對的惡,但是,更多的是基於環境認知上的善惡,早期人族社會,人族對很多理念都沒有進行開發以及認知,人們所承受的賦予善惡價值並沒有體現,他們沒有概念,所以,他們本能的以集體為中心發展文明,到了後期,社會形成了,階層形成了,物質,價值觀念形成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開始形成各自獨有的價值觀,形成了不同的被迫的善惡體係,以此應對社會的危機,所以,人性的善惡不是生來就有的,沒有本善本惡,沒有被賦予,沒有被烙印,世俗所謂的善惡都是被價值體係建立起來的,本身不具備參考價值,善惡的界限很模糊,但是善惡的規則很明確,不同的時空條件造就了不一樣的善惡,但是,我著重強調一下,善惡是絕對存在的,是來幫助我們建立價值理念體係的,人本身沒有本善本惡,但是,人心以及人性包括人的行為具有善惡的區別,你是好人就是好人,是惡人就是惡人,這不是標簽,而是幫助你判斷價值觀。

科學的認知觀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科學最開始的時候,是出於對一些反常現象的探索,對一些違背了我們的認知常理的現象的研究,我們在沒有科學之前,對事物的認知,基本都是沿用一些已知的固有的概念以及理念,來強行的無究的解釋一些現象,對事物本身缺乏充分的認知,神明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被大眾化,失去了原有的理念價值,先賢科學研究現象後,發現了背後的法則以及規律,並進一步進行了總結以及運用,同時,第一批科學家開始重新認知整個世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事物的充分認知以及了解後,科學開始飛速發展,人族對於環境的掌控能力進一步提升,以前的人們不願意係統的去深究生活中的現象,沒有成熟的思想體係,或者說不具備研究的條件,要麼是統治者不願意,要麼是環境條件不允許,要麼是生存條件欠缺,以至於科學發展的速度極其緩慢,直到末近代以後,歐洲的思想革命以及科學環境得到了必要的條件,使得千鈞之力一朝而發,科學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帶動了社會變革,而中國就截然不同,明清兩朝的政治環境,經濟條件,科學思想都沒有達到條件,人們連自己的生活都經營不好,忙著功名利祿,哪裏還有心思思考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規律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層層的,現在看到的,感知到的任何規律都隻是第一層,隨著文明的進步,我們就能發掘到下一層規律,末近代的歐洲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究整個世界背後的秘密,並進行了修正和總結,和更多的歐洲科學家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末近代的中國也有巨人的肩膀,但是沒有條件,也沒有人能夠站上去,兩朝沒有足夠的認知,沒有選擇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