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美好生活從嚴於律己開始(1 / 2)

吳靜嫻多次短期嚐試達芬奇睡眠法,她的總結是,這種作息方法的最大障礙,並不是作息規律本身的問題,而是生活節奏會不會打亂的問題,以及飲食營養有沒有保證的問題。

任何生物,包括人,都是有生物鍾的,都有符合其習俗的作息規律,但作息規律並不是不可以調整,生物鍾並不是不可以調整,主要還是習慣使然。

但習慣的養成,受限於很多條件,其中最主要的兩方麵是:

一、是否注意營養,營養是否跟得上,是否會因為長期專注於某些事而疏忽了飲食營養?

二、是否明確目標,作息製度,也即作息紀律,會不會常常被各種社交瑣事、人情事務打亂?

這兩方麵,剛好是對立統一的。

前者因為“太專注核心目標事項”,容易疏忽“其他必須做的事”,比如吃飯。

——吳靜嫻便是如此,在嚐試“達芬奇睡眠法”期間,經常忘了飯點,到了飯點不吃飯,寧願一個人待在宿舍發呆或睡覺,人是鐵飯是鋼,時間長了,營養跟不上,自然就堅持不了了。

後者容易被“沒必要投入太多時間精力的事情”影響,導致“不能專注於核心目標事項”。

——這方麵吳靜嫻也深有體會,她常常想到圖書館或自習教室去夜習,或一個人呆在宿舍想事情,但劉慧經常叫她一起出去逛逛,或純粹是和她一起閑聊,總是打亂了她本身的計劃。

這當然不能怪別人,不能怪劉慧,而是要自己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事情。

人是有社會屬性的,人們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裹挾,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是無用社交、無效社交。

就比如劉慧今晚在跟蔣婷婷、高柏飛等人打牌,吳靜嫻可以在他們的麻將室坐一個晚上,但有那個必要嗎,那是吳靜嫻想要的嗎?

吳靜嫻跟他們打了聲招呼先走,跟他們的“感情”和“關係”就會變疏變淡嗎?

這取決於吳靜嫻想要怎樣的“感情”和“關係”,想要怎樣的“圈子”。

如果她不想加入打麻將的圈子,也沒有必須陪著玩才能深入聊的業務,那麼,打聲招呼先走又怎會影響人與人之間樸素的感情和關係呢?

就像抽煙喝酒,很多人說,抽煙喝酒是社交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然而那隻是借口,不抽煙不喝酒的人不會因為不抽煙不喝酒而沒朋友。

如果吳靜嫻有某些“業務”,必須經常陪著劉慧等人,才能更好交流,那麼,吳靜嫻應該陪著。

顯然她沒有這樣的“業務”,那麼,她留在茶樓廂房麻將室,就純粹是在耗費自己的人生。

如果吳靜嫻以陪伴別人的理由留在那裏,那麼,這純粹是自欺欺人的借口,純粹是因為自己無聊、茫然不知道該幹什麼。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得好。

砍柴的和放羊的在山坡上聊了一天,天黑了,放羊的把羊群趕回家,他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砍柴的才發現自己荒廢了一整天。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放羊還是在砍柴,這很重要。

剛上大學的這三個多月,吳靜嫻真的茫然沒有目標,渾渾噩噩在混。

但是現在她明確了她的目標,並且製定了嚴格的作息計劃。

她想要從零開始,在計算機和網絡專業的領域上學有所成。

她需要減少無用社交、無效社交,進入斷、舍、離的狀態,過上極簡主義生活。

這樣她才能心無旁騖地嚴格執行自己的作息計劃,深入學習、精進學業。

斷舍離並不是斷絕社交,極簡主義生活並不是簡陋。

是真正的豐富,在自己想要達到的領域豐富。

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要做什麼,主動把其他的幹擾因素降到最低。

吳靜嫻的作息計劃初步方案,雖然仍需進一步微調,但基本已經有了框架,大致如下:

早上06:00~08:00兩小時【運動舒展早餐】可自由聽音樂聽新聞聽書。

上午08:00~12:00四小時【學習大學功課】課間休息時,能小憩就小憩。

中午12:00~14:00兩小時【午餐、午休】避免閑聊、避免刷新聞刷社交軟件。

下午14:00~18:00四小時【學習大學功課】適當放鬆,參與校園集體活動或公司團隊交流,兼顧計算機及網絡專業的擴展閱讀思考。

傍晚18:00~20:00兩小時【運動舒展晚餐】兼顧沐浴洗衣,可通訊聯係回複親朋好友,可自由聽音樂聽新聞聽書。

晚上20:00~24:00四小時【專業擴展學習】計算機及網絡專業的擴展閱讀思考,除此之外的非必要活動全部暫停。

淩晨00:00~02:00兩小時【關閉手機電腦】緩衝階段,屏蔽外界一切幹擾,靜臥床上,歸於寧靜,可以靜思昨日得失和明日計劃,可以閱讀紙質書促進睡眠,但避免電子屏幕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