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父母要離開這片故土,他們更是舍不得;這兒不光是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更是他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
我們目前居住的村子聽村裏老人說已有兩百多年曆史了。目前唐朝家的老建築也隻有以前爺爺奶奶居住的老屋還保留著,其它早已被淘汰在曆史的車輪之下了;
以前唐朝的爺爺是抗M援C的,後來又響應ZF號召入川開荒;聽爸說以前他們小時候住的就是山下一個大山洞中,後來有點錢了,就用了兩百元從ZF買下了村裏一個四合院旁的一部分。後來爸爸媽媽成家後,又和爺爺奶奶分家出了,就又用兩百元又買下了旁邊的正堂;
記憶中老家是一個四合院;大院壩是以前幾家用來曬糧食用的,大院壩是一塊一塊青石板鑲嵌而成。
那時可沒有什麼水泥什麼的,但用青石板鑲嵌而成的大院壩一點縫隙都沒有,還很平整;用了兩百多年也沒出現塌陷不平的情況,比現在這些施工質量厲害多了。
進入大院壩的左手邊就是高姓的一家,他們占了四合院的左邊所有的房屋,算是大戶人家;
他們家的一家之主一直在鄉ZF上班,就唐朝上小學旁的公社專門接聽電話和發電報的。所以他們家也算是我們那一塊兒最富裕的。
而左邊連接轉角處的房子,聽唐朝老爸說,原本是一家知青的住所,後來調到縣城教委去當管去了,聽說人還很不錯,小時唐朝才幾個月時差點死了,生病一直住他們家。
在旁邊也就是四合院的正中間堂屋也就是後來爸爸媽媽結婚後買的那間,差不多60來平米,以前是ZF糧站存放糧食的備用庫房;
層高差不多有現在的2層樓高,整個四合院全是泥土建造,泥瓦屋頂,木製窗戶,木製樓板,幾百年的大木橫梁;
從院壩要經過三個石梯,才能到大堂屋外的明堂,而明堂兩邊是兩根大圓木柱子,聽爺爺說是什麼馬商樹,反正從唐朝記事起這兩根柱子上就有好多木紋;
而在房梁之上的兩邊原本各有兩副雕刻有龍鳳的木雕;但後來九十年代被一些下鄉收古董的人給收走了。
而要進入大堂需要跨過一個一米高的門檻;記得小時候進進出出的很是麻煩,而進入大堂後,入眼最吸引人的就是對麵牆上神坎上“天地君親師”的幾個大字。反正從唐朝記世以來這幾個字就存在了!
在這房子旁邊就是以前爺爺奶奶住的房子。有著二層樓,木地板走在上麵嘰吱嘰吱的響;
小時候唐朝最喜歡的就是跑到爺爺家蹭飯吃;奶奶經常給爺爺炒一盤土雞蛋炒臘肉,再加一杯白酒;唐朝就在旁邊蹭肉吃,爺爺也會用筷子沾上一些白酒給唐朝嚐嚐;
唐朝以前還喜歡跑到爺爺家二樓去翻床底下的大木箱子,以前在箱子中翻出來了一些軍功章,隻是那時太小了帶在身上出去就丟了。現在就隻剩下爺爺的證件和一本毛語錄了;
而在爺爺家旁邊就是現在爸爸媽媽後來修建的房子。一樓全是大石條壘起來的,而上麵就是用水泥澆築的水泥空心磚頭壘起的二樓。
想當初爸媽修起這棟小洋樓,羨慕了不知周邊多少人;經過了二十來年的風吹雨打,陽台上的護欄已經開始風化;
原本父母一點也不想搬遷,唐朝隻好告訴他們之前碰到野豬妖的情況;怕我們這也有,不放心他們。他們這才同意唐朝搬離。
於是後麵幾天他們就開始整理東西;而老爸這時找到唐朝說:小唐你說我們要不要給周邊幾個鄰居也說一下?
唐朝想了一下隻讓他們盡量不要到山下那些山林中去吧,至於修行、妖獸的事情還是先不要說了;這幾天唐朝也到周邊山林裏逛逛,清除一些潛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