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六章致命的款和(1 / 2)

當然,鬆山、錦州的明軍在這時候還不知道汝寧軍正在策劃救援行動呢。而朝廷雖然沒有給予汝寧軍兵源上的支持,但也可以完全放任汝寧軍的行動。畢竟這也是唯一能救援出鬆山、錦州明軍的機會,怎麼樣也應該讓汝寧軍試一試吧!

但是,陳新甲的獻策卻扼殺了鬆山、錦州等城明軍最後的生存機會。

到了此時,別人可以拖延著不解決遼東的困局,而在軍事事務方麵負有主要責任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則走投無路了。在萬般無奈之下,他終於又想起了嚐試過幾次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款和”政策。

而恰好在這時候,在遼東的督師楊繩武為了敷衍朝廷的出兵救援命令,就向朝廷傳回了戰報。而在這戰報上說:遼東大雪深丈餘,清軍寒冷缺糧,想要和談。其實現在清軍已經完全占據了遼東戰局的主動,又怎麼會把錦州、鬆山等城的明軍放回,來個放虎歸山呢?所以這完全就是明朝上下一相情願的誤傳。

但這種誤傳落到陳新甲的手中,頓時讓他如獲至寶。並且這戰報還提醒了陳新甲:盡管此前袁崇煥和楊嗣昌曾先後提出對清用“款”的策略,都遭到了皇帝和朝臣的一致否決,但在目前這樣嚴重的軍事危機麵前,又根本沒有辦法調兵遣將,唯一可以試一試的也隻有和談這一途了。

其實,在這以前,朝廷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再次探討過了“款和”的問題了。前兵部尚書傅宗龍剛從獄中釋放出來出任陝西總督時,在行前就曾同陳新甲議論過對清構和的問題,而傅宗龍離京前又對大學士謝升談及此事。

之後,謝升感到掃平遼東已經絕無希望。就在召對時秘密向崇禎皇帝彙報了陳新甲的提議。自從袁崇煥以通款的罪名被殺,楊嗣昌因提倡構和遭到朝野上下同聲痛罵之後,與清方和談已經成了崇禎朝議論國事的一個禁區。主戰派高舉夷夏之別的旗幟,慷慨激昂卻拿不出什麼可行的對策;而一些對國家形勢有比較清醒認識的人明知盡可能同清方構和是暫時擺脫危機的一個辦法,卻不敢公然提出來,怕被人指為通敵的漢奸。

而崇禎皇帝自己也深受著輿論和傳統觀念的製約,生怕擔當一個向夷狄屈服的千古罪名。可到了此時,險惡的形勢卻逼迫著他不得不考慮這一“下策”了。

崇禎皇帝立即為此事召見了陳新甲,而且表麵上擺出一付絕不向“韃虜”屈服的姿態,對陳新甲切責一番。但陳新甲和謝升卻都明白。皇帝進行這次秘密召見本身就意味著他已經對議和的事情感興趣。

因而陳新甲一麵謝罪,一麵卻申述著自己的理由,謝升也在旁邊極力勸說:“如果對方真肯議和,和局還是有利。”崇禎皇帝沉思半晌,才終於表示同意陳新甲的建議。但要求陳新甲一定要機密行事,一切都要暗中進行。千萬不能讓朝臣們聽到風聲。

但無所不知的言官們還是聽到了風聲。有幾位禦史、給事中去向謝升詢問有關情況。謝升對他們說:“皇上力主議和,諸位請一定不要多說。”言官們卻為這些話立刻上章彈劾謝升,說他“昌言於眾,以暴揚皇上之過,大不敬,無人臣禮。”

崇禎皇帝為此也十分惱怒。他對於同清方和談本來就羞羞答答。很不願意讓人知道,很怕被人議論成昏君誤國,謝升卻一下子把事情攪得滿城風雨。按照他一貫的脾氣,謝升弄不好就有不測之災。好在當時他正在一意更始維新。多日來對朝臣的態度出奇的和緩,這一次也隻是對謝升大大責備了一番,最後僅僅削籍為民了事。但對於事件中涉及的議和問題,他卻一直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始終沒有表明態度。

身為一國之君,對這樣一個事關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如此遮遮掩掩,反映了崇禎皇帝性格方麵的致命弱點。而對這一重大決策的這種態度,又從根本上決定了議和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從崇禎十五年年初開始,同清方的和談還是極其機密地進行了,一切重大事宜都是由崇禎皇帝親自籌畫決定的,而具體安排執行的則是陳新甲。

因此,為了防止影響和談,陳新甲就通過兵部,向吳世恭下達了停止出征的諭令。說實話,原先吳世恭就對此次救援有些三心二意,可是當朝廷竟然真的阻止汝寧軍出征救援的時候,吳世恭忍不住有種無力感,接著又有種解脫感,他發覺,自己對大明朝該盡的義務都已經盡完全了。而大明朝的將來,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