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恭在山海關那是盼星星盼月亮,盼著崇禎皇帝派人來。可在整個九、十月間,除了為臨時解決山海關防線沒有軍事統帥的實際問題,崇禎皇帝先後任命楊繩武為薊遼總督、葉廷桂為遼東巡撫,替代被圍困在鬆山的洪承疇和邱民仰以外。崇禎皇帝和朝廷依然未給吳世恭以任何消息。
可這倆位官員到達遼東以後,還是抱著極消極的思想,不放一兵一卒北出寧遠城,連例常的偵騎探察也都放棄了。他們就是要緊拽住身邊任何一點兵力,全力防禦寧錦防線的最後兩所堅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不過這行為也讓吳世恭是相當的鄙視和無語。既然都想要保存實力了,那先前為何讓楊振白白的去送死?那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至於救援鬆山,楊繩武和葉廷桂也隻是不斷地向朝廷要錢要人。他們要朝廷起碼調集一支不低於洪承疇率領的,也就是說起碼有著十五萬兵力的大軍,之後再肯北上救援,要不然,這倆人絕對隻會是按兵不動的。
可是這樣的要求,朝廷肯定是滿足不了的。所以說到底,楊繩武和葉廷桂已經把錦州和鬆山的明軍全都給放棄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世恭獲知了汝寧變故,他立刻坐立不安了。這時候的吳世恭就歸心似箭,他恨不得插著雙翅飛回汝寧,以自己的露麵來安定汝寧的局麵。
所以吳世恭也就等不及了,他陸續地把自己的部隊調到了山海關以南,也無心接待那些絡繹不絕趕赴遼東為自己和長子提親的人,就準備在一切就緒以後,獨自領軍返回汝寧。
當然,吳世恭也不是一位不負責任之人。他又給秦公公寫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也就是一封最後通牒。吳世恭就要求秦公公或王承恩之中任一人來遼東會麵,否則的話,吳世恭也將最後等待一個月,之後就將自由行動了。
而到了此時,崇禎皇帝終於被中原的慘敗所驚醒了。他明白不能再逃避了。再逃避下去,可能亡國真的就在眼前,於是當崇禎皇帝在得知吳世恭又再次相邀以後,抱著一種死馬當成活馬醫的態度,讓秦公公帶著兵部的一位王主事。以及一些廠衛之人組成了一個“聯合代表團”,至山海關去了解一下吳世恭到底想要說什麼?
“眾位請坐!軍營簡陋,有些招待不周,咱們就開門見山吧!”吳世恭招呼著秦公公他們進入了自己的大帳。
這次隨同秦公公到來的,除了兵部的王主事以外。還有錦衣衛的一名千戶和東廠的一名百戶。到了此時,秦公公已經要顧忌原先自己與吳世恭的良好關係了。為了消除崇禎皇帝可能出現的疑心。他就把這些人都帶上。讓他們做個見證,以證明談話內容沒有什麼水分,也沒有什麼幕後交易。
秦公公望著眼前相迎的吳世恭,恍若有種隔世的感覺。眼前這位勳貴子弟,當年還在京城胡鬧,轉眼就成為了提領一方的大將。而且已經有能力攪動天下大局。這身份也是變換得太快,讓秦公公都有些不太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