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麻木不仁的朝廷(2 / 2)

在剛二任首輔時,周延儒還是很講信譽的,入閣後就一改前幾任首輔的作法,努力勸說崇禎皇帝任用東林,推行新政。

而崇禎皇帝對於幾年不見的周延儒也很有些“一往情深”,第一次召見的時候,就握住他的手殷殷問候,賜宴的時候還親自做主人參加。(楊嗣昌出征時也沒有得到過這樣的優遇。)回到宮裏,崇禎皇帝仍然非常興奮,對身邊的內侍說:“還是他!”就好像迷路的商旅突然見到了一匹途的老馬,下一步如何行動總算有了依靠。

可這匹老馬給崇禎皇帝開的藥方其實並不算新鮮,無非是多少年來東林黨人一直在呼籲、在努力爭取的幾項大政。

周延儒首先提出,寬免民間多年積累下來的脫欠錢糧,並且免除戰亂和大災地區今明兩年的現稅;作為江南士紳的代表人物,他還請求暫緩大水成災的江南和浙北蘇州、鬆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的秋糧,改為明年夏季補足。

崇禎皇帝對這些建議都一一批準了。這些措施雖然不可能根本上解決民間餓殍遍野的慘痛,但畢竟是一種寬解人民災難的“德政”,至於進一步增大的財政虧空如何填補,周延儒和他的東林後台們卻暫時想不出什麼好辦法。而明朝的財政也正式崩潰了。

另一項重要舉措是限製廠、衛權力。周延儒提出,廠、衛四出偵輯造成人心惶惶,並且製造了大量冤假錯案,請罷除廠、衛輯事製度,廠、衛隻接受處理皇帝指定辦理的欽辦要案。

這個作法得到了京城全體官紳和市民的熱烈擁護,因為從此免除了總是壓在心頭的一重特務統治的陰影。但東廠和錦衣衛的上下人等卻因此失去了大部分權力和可觀的經濟收入,對周延儒和他背後的政治勢力恨之入骨。

最關鍵的一項新政還在於人事方麵。周延儒很講信義,當政之後就根據複社開的單子,一麵推薦東林骨幹擔任要職,一麵解救正在待罪獄中的東林黨人。

隨著一批批東林黨人紛紛登上顯要之職,朝廷中東林布滿九列,幾乎成了他們的一統天下。東林黨人等也都興奮得摩拳擦掌,想要趁此良機,大幹出一番事業來。

但所謂良機其實隻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樓,天下事已大壞,朝廷政局已大壞,要力挽狂瀾已經絕無可能。周延儒被推舉上台的方式本身就標誌著東林黨人對自己政治原則的背叛和東林政治的**。

閹黨的大股東們在周延儒上台後得到的實惠不多,隻有一個阮大铖的密友馬世英被從廢籍起用為鳳陽總督,閹黨為此對東林黨人以及周延儒本人都更加懷恨在心。

作了大官的東林黨人和氣焰衝天的複社人士沿著通關節、走內線的路子走下去,一向標榜的廉潔清正之風也幾乎蕩然無存。

最為怪異的是,剔除了廠、衛偵輯的劣政之後,反而給官僚們肆意營私大開了方便之門。在崇禎朝的最後一段日子裏,朝政的**,官員的貪黷賄賂、推諉責任、黨同伐異,都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而身居首輔的周延儒本人正是這種**政治的代表。他是個極聰明又極圓滑的人,從來以原則性不強著稱,重情麵而少爭執。對於求他辦事求他通融的人,隻要能幫忙他就盡量幫忙,送他多少賄賂都不拒絕,給得少也不嫌棄,門人親故作中間人扣下賄賂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他也從不過問。

這種寬鬆的態度造成天下官紳競相到輔臣門下營求私利的局麵,他的親信和門客乘機大發橫財,相府門前車水馬龍,比集市廟會還要熱鬧。可是因為周延儒聰明圓滑,他一度很得崇禎皇帝的歡心。

但隻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當時張溥一死,全國性的複社頓時失去了領袖。周延儒的身邊就被吳昌時輩包圍了,而這正標誌著,他們開始了真正的為所欲為。

而有著這樣的首輔,周延儒又怎麼會為以前首輔決策的鬆錦大戰背書呢?又怎麼會去踏入解救遼東危機的泥潭呢?(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