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立刻躬身奏報道:“兵部已發文:甘肅總兵柴時華部和寧遠總兵祖大弼部已從京城南下湖廣,陝西總督鄭崇儉率陝軍出潼關趨襄陽、鄖陽,而四川巡撫傅宗龍領川軍入鄖陽,再加上熊總督的湖廣大軍,已對穀城、房縣一帶四麵圍剿。這次更加上了南陽總兵李祿部和汝寧總兵吳世恭部,力求雷霆一擊,一戰而定民賊之事。”
隨著內地的明軍主力大批調往北麵勤王,除了中原各地的小股農民軍還在四處活動以外,已經受撫的張獻忠和羅汝才兩大農民軍主力也有了蠢蠢欲動之勢。
主管穀城和房縣等處的地方官員不斷地上報兩軍心懷叵測的情狀,說“張獻忠入據穀城,屢次不聽調遣,將要待民間田熟,分其夏秋之糧,稍不遂意,就會再起刀兵”;“羅汝才詭稱以所部屯田,並未讓部隊種地,這樣帶刀而耕,稍有不滿,就將重新起事,鋌而走險”。
於是一直作為主戰派的中堅,持著“攘外必先安內”戰略的楊嗣昌就提出:趁機調集大軍先發製人,把駐防在穀城和房縣的張獻忠和羅汝才的農民軍主力徹底消滅。
崇禎皇帝本來是一意招撫的,對進行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沒有什麼主見,但他也感到大患不除總不能心安,因此最後也同意了楊嗣昌的計劃。
其實這次朝廷的計劃倒很有道理。因為闖王李自成長時間在深山老林,已經很長時間不在外界露麵了,所以朝廷以為李自成可能已經身亡,已經不構成威脅。而現在隻要徹底消滅了張獻忠和羅汝才,那農民軍的三大巨梟就將完全剿滅,關內的民賊之亂也將一舉撲滅。
如果戰事順利,朝廷將會節省大量的糧餉,也將抽調出大批與農民軍作戰的明軍主力至遼東,之後將在薊遼總督洪承疇的率領下,集中明朝所有精銳,一鼓而把遼東的滿清平定。
“汝寧吳長敬?”聽到了吳世恭的名字,崇禎皇帝有些意外,“那吳長敬不是已被洪督師索要,要其赴關外與韃虜作戰嗎?”
當吳世恭擅殺山東總兵丘磊以後,朝廷是一片嘩然,這簡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戰朝廷的權威。可是當眾臣討論該給吳世恭治什麼罪?朝廷卻一直拿不定主意。
按理說,擅殺朝廷命官,那就是死罪。在明朝,就是平民百姓的勾決都隻是皇帝才有的權利,更不用說命官了,所以那生殺大權絕對不會讓一位武官染指的。
可是吳世恭又剛立了滔天的戰功,給外族敵軍造成上萬傷亡的大捷,這在明朝三百年的曆史上也僅僅有那麼幾次,所以吳世恭的功過完全可以相抵。那麼朝廷又該給吳世恭什麼封賞呢?
就在這時候,剛接任薊遼總督的洪承疇為朝廷解決了這個難題。因為洪承疇很了解吳世恭的汝寧軍的戰鬥力,在以前他也很想把汝寧軍調到陝西圍剿農民軍,隻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這個想法。而這次洪承疇想要調集明軍精銳至遼東作戰,他當然不會放過剛在與清軍的大戰中建立了功勳的汝寧軍了。
於是朝廷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洪承疇的要求,崇禎皇帝也批複了兵部的調令。可是現在崇禎皇帝又聽到汝寧軍將要參與農民軍的圍剿,這讓他是相當吃驚。
“吳總兵與李總兵在河間雖立有大功,可其部傷亡也不小,正回汝寧、南陽整軍。而現在朝廷也正集中民賊四周官軍剿匪,有這兩支勁旅加入,也平添三分把握。等此戰一結束,再調吳總兵至遼東。吳總兵其人德雖虧,可其軍還是甚強。待這兩戰結束,朝廷再事後論功行賞。而吳總兵之汝寧營也無慮耳。”楊嗣昌答道。
楊嗣昌的意思很明白。當時朝廷之所以要調吳世恭的汝寧軍去遼東,那就是希望汝寧軍能夠繼續與清軍消耗實力。而現在有機會讓汝寧軍與農民軍消耗實力,那消耗兩次總比消耗一次效果好上許多。
“善!”崇禎皇帝果然對楊嗣昌的安排很滿意。
見崇禎皇帝臉上顯出了倦意,有些要結束談話的意思,楊嗣昌連忙彙報起孫傳庭的事:“皇上!孫巡撫又上奏乞骸骨,說其耳聾難任保定總督一職,恐其還是懼遼東韃子在其防線內再次入關吧!皇上!此奏閣議該如何回複?”(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