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年三月二十四日,汝寧軍大營。
軍令司作戰室的牆上懸掛著一幅巨大的地圖,所有汝寧軍副軍團長以上的軍官都趕赴到了大營,參加這次重要的軍議。
“經我們軍令司測算,留守汝寧的不得少於五萬人。”薛永利拿著根長木杆,指點著地圖在侃侃而談。
“在我們的北麵和西麵,有李仙鳳李巡撫率領的河南軍二萬五千人馬,他們不可能傾巢而出,所以可能動用的也就是一萬五;有汝州餘子璉餘禦史率領的汝州軍一萬五千人;陳中之、江澄的四千;左良玉的一萬三千人;當然還有南陽的李祿李總兵的七千人馬(包括了原南陽參將孫偉的三千人馬)。”
見到軍官們的臉上似乎有些異議,薛永利又解釋道:“別看有的人與姑爺的關係較好,但萬一我們戰局不利,他們很可能會落井下石,所以我們都要把他們給算上。”
“還有,西麵鳳陽府有著近兩萬的重兵,南麵湖廣巡撫餘應桂起碼湊得出一萬兵馬,這些我們都要防備住。不僅如此,南京的京營也將很快到達,起碼會到來二萬。最不可測的就是闖塌天劉國能,他是否會依計而行?會不會見到我們的行動以後,反過來投誠了官軍?會不會成為官軍的馬前卒返身攻打我們?這些都是未可知的。所以,本官所說的五萬人還算是少的了。”
“而我們汝寧軍的計劃就是:先向東經歸德克濟寧,再沿大運河北上,之後攻克北京城。但這個計劃有著這麼幾個關鍵點。”
“首先攻克濟寧以後要掃清在曹縣的劉澤清劉總兵,不能讓他所屬的二萬兵馬在我們背後牽製。”
“接著沿運河北上的時候,要衝破漕兵的阻截。所幸的是,漕兵大多調至鳳陽。所以估算著最多一萬,而且兵力分散,應無大礙。”
“之後要打掉沿途的濟南,那裏有堅城重兵,又有山東總兵丘磊的二萬人馬,所以也不是塊很好啃的骨頭。”
“接下來就是衝破臨清、德州這一線。不過打掉濟南的丘磊部以後,衝破這一線的難度不算大。”
“之後麵對的就是通州大營了。那裏可是朝廷京營主力,有著堅城,相當不好打啊。就算是把通州大營完全攻克,當我們汝寧軍攻打京城的時候。天津衛和山海關的遼軍也可能從側麵向我們攻擊,還不算宣大的邊軍會來援呢。”
“所以說,我們北上的征戰將是困難重重,但是依著我們汝寧軍的驍勇,應該還是有著五成把握的。但起碼也要五萬人馬,而且要是主戰軍團的人馬。”
當薛永利介紹完基本情況以後。他短暫地停頓了一下。作戰室內是一片寂靜。軍官們都在消化著這些信息,所有人都感到相當棘手。
在之前擬定的計劃中,薛永利他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南下南京,而是選擇了北上北京。而這個決定是出於了政治上的考慮。
吳世恭的家人都在北京城,所以怎麼樣也要把北京作為第一目標。來不來得及救那是一回事,可去不去救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吳世恭鐵石心腸般的拋棄了自己的家人。尤其是拋棄了自己的父親和嶽父,如此不孝之人,那天底下的人將會怎麼看呢?汝寧軍又如何宣傳此次行動的“正義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