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路的一調動,將會使得汝寧軍的包圍圈擴大了許多,很可能包圍圈內的農民軍,可以通過汝寧軍的縫隙裏逃竄,成為了漏網之魚。
但現在也顧不得這麼多了,反正那些農民軍逃竄也隻有兩個方向:一個就是向著汝寧,不過這條路基本上就是送死;一路就是向著廬州方向,反正因為鳳陽的攻陷,朝廷已經在這裏駐紮了重兵,也應該讓其他明軍活動一下筋骨了。
想明白以後的吳世恭立刻率領著自己的三百親兵,趕往了教導軍團的方向。趕到以後,又集合了教導軍團的騎兵營,飛馳著去救援新野縣。教導軍團更是派出了一個步兵團,跟隨著騎兵去接應救援。
在趕往新野縣的路上,吳世恭不禁有些自嘲:“本以為這次自己不要出馬,沒想到還是要親征,自己可真是一個勞碌命啊!”
但讓吳世恭沒想到的是,當他千辛萬苦地趕到新野縣時,那裏卻是一片風平浪靜。姚亮依然守在新野縣城裏,城外的農民軍也沒有了蹤影,更意外的是,餘子璉的汝州軍駐紮在新野縣城之外。
當送走求援信使以後,姚亮就準備守城了。可當農民軍出現在城外以後,他們卻並沒有立即攻城,隻是派出的使者入城來向姚亮交涉了。這時候的姚亮才想起,原來自己現在的身份也是農民軍呢。
那來使是瓜背王的一名親信,他比較能說會道,首先就是要招攬姚亮他們。
當瓜背王趕到新野縣時,卻發現被其他農民軍捷足先登了,因此他的心中是相當的鬱悶。可是當他了解到占據新野縣的是一股名不見經傳的震山炮時,他立刻就打起了如意算盤。
瓜背王認為:自己怎麼樣也是在農民軍中有著名號的,隻要把城內的農民軍招攬過來,既能夠增強自己的實力,城內的糧草、財物也能夠變相地落到自己的手中,於是,他就派出使者入城了。
姚亮當然不可能去投靠瓜背王,可現在的他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因此,姚亮也就很客氣地接待了使者,並且告訴使者:自己需要時間與手下的頭目商量這件大事。
可是等了大半天,瓜背王也感覺到有些不對勁了,他就向姚亮提出:按照江湖上見者有份的規矩,先給自己送上一批糧草。
其實在農民軍的規矩中,向來是誰到誰得的,瓜背王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無非是仗著自己的實力較強。而且如果姚亮拒絕了招攬,那瓜背王多少也可以得到一些好處。
瓜背王的要求卻使得姚亮犯了難。從內心裏,姚亮肯定不會給汝寧軍的敵人——農民軍送糧食的。可是如果現在不給瓜背王一些糧食,那就不是拒絕瓜背王的招攬那樣,隻是在農民軍中不誌同道合的問題了,而是姚亮對瓜背王露出了敵意。
如果瓜背王惱羞成怒,毅然來攻打新野縣的話,那自己的這些烏合之眾能不能夠守住新野縣城呢?
正在姚亮犯難的時候,餘子璉的汝州軍也靠近了新野縣城。這時候的瓜背王就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馬上逃竄,另一個就是與汝州軍作戰。可按照雙方的實力對比,瓜背王怎麼樣也不會選擇第二項的。
但利令智昏這個成語就是形容這時候的瓜背王的,他舍不得新野縣城裏的糧草財物啊!於是瓜背王再次放低要求,要姚亮出兵與瓜背王一同與汝州軍作戰。
之後……之後的結果還用多說嗎?想想餘子璉為什麼會飛黃騰達和姚亮為什麼會發配邊疆吧。他們倆本來就是寧陵縣的老熟人,還一同去救援歸德府城,同舟共濟了一場呢。
於是在當天晚上,姚亮就與餘子璉取得了聯係,準備在第二天的戰鬥中,給瓜背王玩個陰的。
但對姚亮來說,比較麻煩的就是該如何向手下的頭目說明情況。於是他就象演義中描寫的一樣,在帳後埋伏刀斧手了。可是姚亮又沒想到,那些頭目聽說能夠被朝廷招安,立刻是歡呼雀躍,一致同意了姚亮的決定。其實在這時候,明朝朝廷的吸引力在農民軍的心目中還是很強烈的。於是,瓜背王就悲劇了。(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