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楨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當左良玉發現情形不妙,當然不會傻的留在原地,等著這三支農民軍到來,受到腹背夾擊。可是在短時間內又來不及逃脫,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找一個有利的戰場。
左良玉又不想退入城池單純守城,因為他的部隊也是來自關外和北直隸,騎兵和戰車較多,在空曠的戰場容易發揮出戰鬥力。而龜縮在城池內,雖說安全一些,但有了城牆的阻礙,反而不容易發揮出左良玉部的長處。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左良玉對自己的部隊有著很強的信心的。
因此,左良玉就尋找了一個背靠市鎮,左依河流的地形,先讓農民軍隻能向兩麵進攻。再在張獻忠來的方向派遣了三千人,防禦住這股農民軍。最後,左良玉率領著主力九千,列陣準備與高迎祥和李自成的聯軍決戰,準備先打垮這支聯軍,再返身收拾張獻忠部。
從這個戰鬥計劃就可以看出,這時候的明軍麵對農民軍的時候,還是有著很強的自信的。當然,這還可以看出左良玉本人的性格。如果有可能,他當然會避戰保存實力,但一旦陷入絕境,左良玉也狠得下心。
所以左良玉根本不挑選實力較弱的張獻忠部,反而挑選實力較強的高迎祥、李自成聯軍來決戰,就是想一戰定局。當然,作為一名有經驗的將領,左良玉也是安排好退路了,隻要戰局不利,他將立刻率領著自己的部隊退入身後的市鎮防守,等待援軍的到來。
可出乎左良玉的意料,戰鬥卻先從張獻忠的方向打響了。但左良玉估計的也很準確,他那三千兵馬也把張獻忠部擋住了。
張獻忠首先發起進攻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就是想要保存自己的實力。
因為張獻忠現在所率領的二萬多人幾乎都是他的精銳人馬了,也沒有什麼炮灰去揮霍了,所以張獻忠就首先挑起了與左良玉的戰鬥。
這做法聽起來是相當矛盾,可是張獻忠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如果張獻忠已經動手,那就逼迫著高迎祥和李自成也要動手,因為高迎祥、李自成的聯軍實力較強,左良玉必定要把自己的主力轉移到高李聯軍那裏,那麼張獻忠所受的壓力就小了。這是一個原因。
如果張獻忠動手以後,把左良玉的主力吸引過來,那高李聯軍很可能突破左良玉的阻截。從背後給左良玉致命一擊,迅速地消滅這支明軍。這是另外一個原因。
無論是哪個原因,張獻忠部的損失都不會太大。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可以使張獻忠部毫發無損,那就是做壁上觀。可是萬一高李聯軍也來個壁上觀的話。那兵力處於劣勢的左良玉肯定不會主動進攻的。不過那樣一來,農民軍也就失去了包圍左良玉部的意義了。
所以張獻忠根本沒等自己的部隊完全展開陣形。就連續派出了一股股小部隊進攻左良玉那三千人馬。不過那種進攻都是淺嚐而止。一遇阻擊就後退,完全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而左良玉派出去的那三千人馬也是配備了大量的戰車,可以依車進行有效的阻截,所以整個陣形也沒有受到什麼威脅。
騎馬站在高處的高迎祥和李自成,眺望著張獻忠與左良玉發生戰鬥的方向。觀察了一會兒,他倆對視了一眼並且同時搖了搖頭。也許發現對方的動作和自己很有默契。於是他倆又忍不住都笑出聲來。
雖然看不清戰鬥的進程,可是他們都已經明白張獻忠的用意了。這麼短的時間,根本來不及讓幾萬軍隊完全展開,那麼張獻忠的進攻肯定是動用小部隊了。
“你攻還是我攻?”高迎祥開口問道。
“我攻!”李自成毫不猶豫地回答道。“讓宗敏帶著我的老一隊先上。”
高迎祥點點頭,說道:“那我再給宗敏二千騎吧!我的人跟著宗敏上。”
高迎祥因為接連遭受了陳永福的偷襲和左良玉的進攻,軍中的流民散去很多。而李自成獨自在陝西牽製了洪承疇部這麼長的時間,軍中的流民也很少,所以這兩支農民軍都派不出什麼流民做炮灰了。
可是當這倆人發現了張獻忠的小動作以後,他們還是肯動用自己的老底子與左良玉部決戰。這也可以看出:這倆位農民軍的前後盟主都十分大氣。
那就是一種明知道自己吃虧,但又舍我其誰的領袖氣質。相比較而言,張獻忠的做法就有些是玩弄小聰明了。
李自成手下的首號大將——劉宗敏,他率領著李自成老營的一萬兵馬,加上高迎祥支援的二千騎兵就上前展開列陣了。而左良玉也同時做好了戰鬥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