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農民軍就開始避戰,另尋出路了。而洪承疇部也因為久戰疲憊,放棄了追擊,與農民軍脫離了接觸。
而在此戰中,拖明軍後腿的就是陝西巡撫甘學闊。按照明廷的諭令,本來陝西地方也已經進行有限的屯田製了。在呈交朝廷的奏章中,西安周圍應屯積軍隊二萬四千,田地二萬餘頃。可後來這些田地都歸屬於以秦王為首的豪門,兵丁更隻是虛設在花名冊上。
所以在這次作戰中,陝西巡撫甘學闊根本是沒出過什麼大力,導致了西安被高迎祥部兩次圍攻。於是,那些損失慘重的豪門就不幹了,他們紛紛彈劾甘學闊,並且請薦孫傳庭督秦。
可對於陝西巡撫甘學闊來說,真是要朝天罵娘了。侵占土地的是那些豪門,彈劾自己的也是那些豪門,甘學闊不就是為了不得罪豪門,才會默許他們侵占土地嗎?早知道早晚要丟官,還不如鐵腕抵製住豪門的侵占了。
也不提想買後悔藥的甘學闊了,看看眾望所歸的孫傳庭吧。
孫傳庭是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曆任永城知縣、商丘知縣、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司郎中等職,魏忠賢當道期間,孫傳庭辭職回家,直到崇禎八年才複出,擔任吏部封驗司郎中、順天府丞。
而複出後的孫傳庭對當前的剿匪局勢十分關心,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頗有澄清天下之誌,被廷臣認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邊才”。
可是崇禎皇帝沒忙著走馬換將,一方麵他還給甘學闊最後一個機會;另一方麵是他忙著要處理一個幸福而又棘手的事務。那就是橫空出世的汝州知州餘子璉和他的汝州軍。
汝州軍的戰報剛上呈到朝廷,崇禎皇帝和大臣們都是難以置信,以致於他們都沒辦法分辨真偽,馬下頒下賞賜了。
可是隨著餘子璉一次次大捷的戰報,朝廷終於相信出了這麼一支強軍。尤為美妙的是,這支強軍竟然未花費朝廷分文軍餉,這簡直就是“老黃牛”的代表嘛!
可現在問題又出來了。對於餘子璉肯定是要大用的,而且他的汝州軍也是要納入到明軍的行列,轉為戰兵的。可到底該給餘子璉什麼職位呢?
不過那些浸潤官場多年的老油子到底想出了辦法,他們先給了餘子璉右僉都禦使的職位,提高其品級,並把其列入了京官的行列,再讓其領汝州軍,加入到剿匪的行列中去。當然,受到餘子璉推薦的燕兢燕同知,也如願以償地接任了汝州知州。
可也是出於首輔溫體仁的私心,朝廷並沒有把餘子璉列入歸五省總督盧象升的指揮,而是讓餘子璉單獨領軍,自由發揮。可是溫體仁根本沒有想到,此舉竟然也提供給了下野的東林黨動搖其首輔位置的一個彈藥。
在溫體仁輔政期間,他一味醉心於排斥異己,打擊政敵,不過他打擊的目標主要針對的是東林黨,所以也得到了崇禎皇帝的縱容。
因為相比較於溫體仁,東林黨的威脅太大了,他們即操縱著天下輿論,又通過吏部操縱了官員的選拔。甚至複社成立以後,他們還能夠操縱著朝廷取士,再這麼下去。那皇權可真的要蕩然無存,皇帝也將成為一件擺設了。
當然,溫體仁的行為也得到了極大的反彈,上疏彈劾他的人是不計其數。可是由於溫體仁私德相當出色,再加上其結黨的行為也做的相當隱蔽,所以這些人非但沒有扳倒溫體仁,反而引火燒身。有的被罷官,有的被流放,甚至有人被當場杖擊而死。
而連受打擊的東林黨也隻能夠暫時偃旗息鼓了。可他們怎麼樣也不甘心久居鄉野,就等著機會反戈一擊呢。
於是在這時候他們就發現了機會。因為在天下亂局中,手握重兵的文臣武將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看看大明朝手握重兵的那些人吧。
洪承疇、盧象升是同情東林黨的,其餘的武官是牆頭草,那邊得勢靠向那邊,根本沒有溫體仁的心腹人。
而東林黨這邊呢?因為侯恂的關係,吳世恭和左良玉就被劃歸了東林黨這一邊。而現在又多了一個餘子璉。要知道,出身蘇錫常的官員天生就是東林黨人。
不過最莫明其妙的就是吳世恭了,他還不知道,在那些文人士子眼中,自己已經從閹黨跳槽到東林黨了。(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