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圍爐小酌(四)(1 / 2)

“哦?”吳世恭也是相當欣喜,這些培養出來的人才可都是汝寧軍的嫡係人馬啊,於是他立刻叮囑道,“提高這些學童家中所有人的地位,如果能考上秀才,另有封賞。那些暫時落榜的也別放棄,安排良師重點輔導。就是他們在科舉上再沒前途,我們汝寧軍也將把他們做為後續官員來培養。不過,他們也不能夠光讀經義,也要學些有用的實務啦!”

“長敬可是不耐科舉之弊處?想要改良一二?其實多少前輩早已發現科舉之才很多不通實務,想改其科目,無奈八股選材已深入人心,所以這事難矣!”鄧啟帆笑著說道。

其實科舉發展到明朝的八股文選材,雖然僵化了天下文人的思想,可也有著其無奈之處。

要知道,明朝的科舉選材的錄取率是相當低的。三年一次會試,也就三百多人能夠上榜成為進士和同進士。相對於天下幾十萬秀才來說,那錄取率也就隻能夠用恐怖來形容了。所以也就可以理解範進中舉以後的發瘋了。

可是在每一級考試中,要保證有個統一的錄取標準,又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批閱完考卷,而且需要盡量地防止作弊,那麼在明朝當時,八股文還就是最好的考試方式了。

首先,八股文其實是標準試題的一種,很容易比較優劣。因此,閱卷考官的主觀看法就很難左右考生的成績。而且在這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佼佼者,其實他們都是全國的精英。所以換句話來說,如果這些進士投胎到了現代,基本上他們也是高考狀元的獲得者。無論是什麼時代,學霸總是學霸!

其次,也因為八股文是標準試題。批閱起來的速度很快。要不然,象某些穿越中的科舉改革一樣,使用數理化的考卷,那麼批閱考卷的考官可是要向你跪了啊!可能幾個月都拿不出一個成績來。這我們也可以比較一下,在現代的信息社會,還有這麼多的高科技手段輔助下,從高考到考試成績出來的時間有多麼的長了。

最後,由於八股文寫作的特殊性,造成了很難作弊。我們不去說那些夾帶、抄襲等作弊手法,這在哪一個年代都不可能杜絕的。我們所說的是那種高層次的作弊。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試題中有大量的是非題、選擇題和標準答案的問答題,那買通考官的考生,他的試題準確率有多麼的高。甚至萬一他做錯以後,考官修改起來有多麼的方便。

我們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有倆位考生,一位考生的八股文水平明顯比另一位高上一個檔次。就算是差生買通了考官得到了試題。如果這位差生不尋找槍手。而優生也不犯常識性的錯誤,那優生寫出的八股文照樣比差生好上許多。

這也就是八股文有著這麼頑強的生命力的原因。不是沒有大儒發現這個問題,他們也都認為八股文是做官的敲門磚,在實際理政上的作用不大。可是發現問題是一回事,解決問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在沒有找到更好的考試方法以前。隻能夠維持著八股文選士的方法了。

而鄧啟帆顯然以為吳世恭說到了這個問題。做為文人,他當然很喜歡學術討論,所以開始與吳世恭討論起科舉來了。

可吳世恭這種人怎麼知道這麼高深的學術問題呢?再給他十八個腦子,他也想不出什麼改變科舉的方法。可是看到鄧啟帆興致勃勃。他也隻能夠隨口說道:“我隻認為這麼多秀才閑置在鄉中有些浪費。如果在他們成為了秀才以後,讓他們再學習些實務,不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那在他們中不了舉人以後,還可以做為我們汝寧軍的基層官員來培養。”

“什麼實務呢?”鄧啟帆有些不理解了。因為現在很多官員政務都是由師爺來輔助的,而且這種結合形式也有其可取之處,畢竟象諸葛亮這樣的全能人才是很罕見的。

“也就是這樣!等到中了秀才以後,開始讓他們學習一些算、農、工等科目,在下次科舉時就把這些科目也列入考題。中舉以後也是如此,不過就是加深難度而已。這樣的話,也能夠為我們汝寧軍培養出專科人才。”吳世恭也講不出什麼新思路,他也隻能夠把現代中學、大學的概念變換一下形式,穿插到科舉中來。

可鄧啟帆一聽以後就驚呆了,他沒想到吳世恭的野心是這麼的大,過了好一會兒,鄧啟帆小心翼翼地問吳世恭道:“難道長敬想私開科舉啊?”

吳世恭根本沒理解鄧啟帆的意思。因為科舉可是朝廷選材,換句話來說,不是朝廷是不能夠這麼做的。否則的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造反。

但吳世恭隻認為鄧啟帆是問自己該如何選拔汝寧軍的官員了。於是他點點頭說道:“先在我們汝寧府試試吧!什麼事都是做了以後才明白優劣啊!”